[发明专利]能5G生成云数据的新冠肺炎社区防控免人工测温云门禁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358256.5 | 申请日: | 2020-04-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4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刘长礼;周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长礼 |
| 主分类号: | G07C9/10 | 分类号: | G07C9/10;G07C9/23;G07C9/25;G07C9/27;A61L2/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成 数据 肺炎 社区 防控免 人工 测温 云门 | ||
本发明涉及社区终端防控领域,尤其涉及能5G生成云数据的新冠肺炎社区防控免人工测温云门禁。开启感应装置(3)下方固定着一个红外测温装置(18),人在刷卡的同时,手举起来刷卡,腕部露出,同时进行测温;该红外测温装置(18)通信连接着开启感应装置(3)装置,只有体温处于正常温度才能刷开门。每一个开门的钥匙都对应一个密码和ID,在进出门的同时,将测温信息上传到中控系统,根据具体的体温信息和时间信息,构成一个人一段时间内的体温曲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社区终端防控领域,尤其涉及能5G生成云数据的新冠肺炎社区防控免人工测温云门禁。
背景技术
第一,现有的社区防控并未联入网络;大数据中心并无法即时获得各个社区的情况;
第二,疫情严重期间,值班人员要和进门人员进行沟通,是高风险人群;
第三,小区冬天夜里冷,保安如果需要不断给人开门,非常不人性化。
发明内容
发明的目的:为了提供一种效果更好的新型疝气带,具体目的见具体实施部分的多个实质技术效果。
为了达到如上目的,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方案一:
新冠社区防控免接触保温可调5G门禁岗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小区的开起门1,还包含开启门边侧用于开门的开启感应装置3,还包含岗亭5,岗亭上伸出有一个导向结构,导向结构中部伸出有拉线8,拉线8的端部包含开门卡4,在岗亭内部设置有动力部分9,动力部分的动力轴上包含辊子10,辊子10能带动拉线8转动实现收放;当拉线8下方的开门卡4朝下运行接近开启感应装置3的时候能够开启门,人不用出岗亭。
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岗亭5上布置着朝上的转轴14,转轴上固定着转动盘16,转动盘16上包含内侧口12和外侧口13,内侧口12和外侧口13均为凹槽;转轴14为朝上或者朝下的电动机的动力轴,电动机安装在岗亭的侧壁15中,转轴14内嵌在侧壁中。
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侧壁15上布置有一个透明板11,透明板11下方包含一个轴承,转动盘16上伸出的轴安装在透明板11下方轴承上。
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内侧口12和外侧口13的底壁上均内嵌有紫外灯17。
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转动盘16表面和透明板11接触的位置包含橡皮条。
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动力部分为正反转电机,所述的导向结构为伸缩轴,其包含伸缩轴一和伸缩轴二两组相互嵌套的伸缩轴。
用于社区防控和寒冷或者夜间开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对接系统,人直接坐在岗亭中,控制拉线8下方的开门卡4朝下运行接近开启感应装置3,进而不用出门就能开门,不用一直站在寒风中或者在疫情防控阶段接近人。
免于接触的签字进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如上任意一项所述的对接系统,人直接坐在岗亭中,来人能够通过透明板11看清楚,人在外部将签名本从外部的外侧口13拿起来,签字,签字后,电机启动转动,签字本转动到室内侧,此时紫外灯17对签名本一直在消毒,人不用到外部就能实现签名。
本发明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内侧口12和外侧口13下方包含加热片,加热片能够对内部的签字本进行加热杀菌,同时加热板能够暖手,用于对人进行加热或者对岗亭内部进行加热。还包含在人签字的时候对人进行拍照的步骤。
方案二:
能5G生成云数据的新冠肺炎社区防控免人工测温云门禁,其特征在于,开启感应装置3下方固定着一个红外测温装置18,人在刷卡的同时,手举起来刷卡,腕部露出,同时进行测温;该红外测温装置18通信连接着开启感应装置3装置,只有体温处于正常温度才能刷开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长礼,未经刘长礼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82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