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注采一体化举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55647.1 | 申请日: | 202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02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李法正;李庆轩;张爱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寿光市六丰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3/00 | 分类号: | E21B43/00;E21B43/16;E21B43/22;F04B47/02;F04B53/10;B01F5/00 |
代理公司: | 山东华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300 | 代理人: | 李艳 |
地址: | 2627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注采一体化举升装置,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上泵筒、连管和注药管,上泵筒的下端依次设置有下泵筒、接箍和旋流管;连管的主体外部套设有上柱塞,上柱塞的下端固定安装有环阀,上柱塞的上端安装有阀罩,上柱塞的上方还安装有挡帽,挡帽固定在连管外壁上,连管的下端依次设置有下柱塞、搅拌管和拉瓦尔喷头;注药管的内腔为降粘剂注入通道,注药管的外壁与连管、下柱塞和搅拌管内壁之间形成注气通道;本发明提供的举升装置,可以使泵下原油与降粘剂充分混合,高效发挥降粘剂的降粘作用,提高降粘效果;注气过程无需下注气管柱,气体直达泵下原油层的内部,可以减少热损失;有效解决井筒原油粘度大、提液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采一体化举升装置,属于油田开采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陆上稠油油藏多数为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少量为古生代的海相沉积。油藏类型多,地质条件复杂,以多层互层状组合为主,约有1/3的储量为厚层块状油藏。储集层以碎屑岩为主,具有高孔隙、高渗透、胶结疏松的特征。稠油与常规油常有共生关系,受到二次运移中生物降解及氧化等因素影响,在一个油气聚集带中,从凹陷中部向边缘,逐渐变稠。重质油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斜坡带和凸起边缘、低凸起之上或凹陷中断裂背斜带的浅层。陆相重质油,由于受成熟度较低的影响,沥青含量较低,而胶质成分含量高,因而相对密度较低,但粘度较高。目前,稠油储量最多的是东北的辽河油区,其次是东部的胜利油区,西北是新疆克拉玛依油区。储集层深度一般埋深小于2000m,其中深度大于800m的稠油储量约占已探明储量的80%,约有一半油藏的埋深在1300~1700m。最近几年,在吐哈盆地发现稠油油藏深度达2700~3200m。
稠油中轻组分含量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直链烃含量少,从而导致大部分稠油具有高黏度和高密度的特性,开采和运输相当困难。在稠油开采过程中国内外常用的降黏方法有添加降粘剂法、注气法和掺稀油法等。
目前矿场添加降粘剂法有两种方式:
1.从套管闸门经油套环空添加入到泵下,同时选用常规抽油泵配套实心抽油杆柱;此种方式因不增加抽油杆管柱等井下工具的投入,也可根据生产需要随时添加,现场可操作性强,是井筒添加降粘剂的主要方式。
2.通过配套空心杆、滑阀抽油泵或偏置抽油泵添加到泵下,该方式因有空心杆与特种泵配套,增加了投入成本。
上述两种方式虽然都能把降粘剂添加至泵下,但加入的降粘剂飘浮在原油动液面以上,很难到达抽油泵吸入口,无法实现均匀进泵,达不到理想的降粘效果,无法有效的降低抽油机负荷。
目前的注气法,在转周作业时需要起原井生产管柱,下注汽管柱,注气完成后,再将注气管柱从井筒内提出,再下生产管柱,进行采油作业,这样两起两下的作业施工过于繁琐,增加施工成本的同时也增加了热损失。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添加降粘剂法和注气法在实际开采原油上显然存在缺陷,一直困扰着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以亟需提出一种新型的注采一体化举升装置来解决现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注采一体化举升装置,可以使泵下原油与降粘剂充分混合,高效发挥降粘剂的降粘作用,提高降粘效果,降低投入成本;注气过程无需下注气管柱,注气过程施工简单,气体直达泵下原油层的内部,可以减少热损失;可以使加降粘剂法和注气法两种采油方式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井筒原油粘度大、提液难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注采一体化举升装置,包括由外到内依次设置的上泵筒、连管和注药管,上泵筒的下端依次设置有下泵筒、接箍和旋流管;所述连管的主体外部套设有上柱塞,上柱塞的下端固定安装有环阀,上柱塞的上端安装有阀罩,上柱塞的上方还安装有挡帽,挡帽固定在连管外壁上,连管的下端依次设置有下柱塞、搅拌管和拉瓦尔喷头;所述注药管的内腔为降粘剂注入通道,注药管的外壁与连管、下柱塞和搅拌管内壁之间形成注气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寿光市六丰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省寿光市六丰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564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处理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吸音结构与吸音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