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52288.4 | 申请日: | 2020-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98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0 |
| 发明(设计)人: | 胡大为;杨清河;聂红;孙淑玲;王振;马云海;戴立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B01J27/16 | 分类号: | B01J27/16;B01J23/883;B01J23/888;B01J37/08;C10G45/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氢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加氢催化剂制备领域,公开了一种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包括载体和负载在所述载体上的加氢活性金属组分,所述加氢活性金属组分含有至少一种VIB族金属组分以及至少一种VIII族金属组分,所述载体为含磷氧化铝;该加氢催化剂经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DRUVS)测量时,630nm与500nm处的吸光度分别为F630和F500,且二者的比值Q=F630/F500为1.3‑3;所述载体中还含有硫元素,以载体的总量为基准,硫元素的含量为0.7‑3重量%。本发明提供的加氢催化剂具有特定的尖晶石结构Ni(Co)Al2O4,所述加氢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加氢活性和更高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氢催化剂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对于重质原料油,通过加氢工艺进行预处理后再进行二次加工不仅可以提高轻质油品的收率,同时还可以降低油品中硫、氮等污染物的含量,因此在市场对轻质油品需求不断增加,环保法规趋于严格的今天,受到炼油厂商的普遍青睐。与轻质油品相比,重质油中含有大量的硫、氮、金属等杂质,而且含有沥青质等易结焦物种,因此对于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具有更高要求。重油加氢催化剂的失活来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金属的沉积,破坏了催化剂原有的活性相结构,另一方面是活性相表面的积炭覆盖了活性中心,导致催化剂反应性能下降。因此如何提高催化剂活性相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催化剂活性相结构在反应过程中的破坏、聚集和毒化,是提升催化剂活性稳定性的关键技术。
CN107583659A公开了一种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催化剂,通过非恒定pH交替滴定的方法制备了含有锌铝尖晶石的复合氧化铝载体,由此负载钴、钼后制备的催化剂在汽油加氢脱硫过程中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反应稳定性。
与馏分油相比,重油加氢催化剂需要更高的反应活性,而且对于活性稳定性同样具有更高的要求,目前还没有公开的技术可以很好地兼顾催化剂活性及稳定性两方面的要求,这样严重影响了催化剂实际的工业应用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催化剂制备过程繁琐且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的缺陷,提供一种加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方法简化了制备过程,且所述加氢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加氢活性和稳定性。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加氢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将拟薄水铝石与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混合,然后在特定条件下进行活化,能够得到载体中含有磷元素、硫元素,且具有特定的尖晶石结构Ni(Co)Al2O4的加氢催化剂,该加氢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加氢活性和更高的稳定性。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在加氢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将拟薄水铝石、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直接与加氢活性金属组分的前驱体混合、成型后,只需经过一次干燥、焙烧后,即可得到加氢催化剂。与现有技术相比,省略了拟薄水铝石干燥、焙烧制备载体的过程,简化了制备过程,且经过特定活化温度处理后,使得制得的加氢催化剂具有特定的尖晶石结构Ni(Co)Al2O4,所述加氢催化剂同样具有更好的加氢活性和更高的稳定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加氢催化剂,该催化剂包括载体和负载在所述载体上的加氢活性金属组分,所述加氢活性金属组分含有至少一种VIB族金属组分以及至少一种VIII族金属组分,所述载体为含磷氧化铝;
该加氢催化剂经漫反射紫外可见光谱(DRUVS)测量时,630nm与500nm处的吸光度分别为F630和F500,且二者的比值Q=F630/F500为1.3-3;
所述载体中还含有硫元素,以载体的总量为基准,硫元素的含量为0.7-3重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228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