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甘薯分枝结薯的功能液体肥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52027.2 | 申请日: | 2020-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0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马学文;朱福军;丁方军;陈士更;马荣辉;张培苹;于建;郭新送;于晓东;胡翠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黑松土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60 | 分类号: | C05G3/60;C05G3/50;C05G3/80;C05G5/20 |
代理公司: | 济南誉丰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企业) 37240 | 代理人: | 赵凤 |
地址: | 2716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甘薯 分枝 功能 液体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甘薯分枝结薯的功能液体肥,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复合防线虫菌剂4‑12%、复合抗重茬微生物菌剂4‑12%、大量元素肥5‑20%、中量元素肥2‑6%,活性腐植酸20‑40%、有机质20‑40%、植物生长调节剂0.1‑0.8%,表面活性剂0.5‑3%,余量为水。本发明功能液体肥能够提高甘薯的成活率,促进甘薯早分枝、结薯多,降低甘薯的茎线虫病和黑斑病等重茬危害,提高甘薯的结薯率和商品率,实现了甘薯的优质高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肥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促甘薯分枝结薯的功能液体肥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甘薯生产大国,目前我国甘薯种植面积为6500万亩左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在国内粮食作物产量排名中位列第四,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甘薯产量大、收益高,促使市场盲目扩大生产,由种植技术和经验匮乏,甘薯多年连作,导致土壤中养分不平衡,中量元素缺乏,土壤中积累的甘薯化感自毒物质和各种病菌、病虫危害严重,气候异常,夏季高温干旱,死苗率高,前期生长胁迫严重,商品率降低。目前市场大部分肥料都是氮磷钾的三元复合肥,无养地、抗重茬病害作用,更无促进甘薯分枝结薯作用,无法为甘薯的高产优质提供保障。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促甘薯分枝结薯的功能液体肥,本发明的功能液体肥能够提高甘薯苗移栽成活率,促进甘薯早分枝、结薯多,降低甘薯的茎线虫病和黑斑病等重茬危害,提高甘薯的结薯率和商品率,实现了甘薯的优质高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促甘薯分枝结薯的功能液体肥,按重量百分比计包括如下组分:复合防线虫菌剂4-12%、复合抗重茬微生物菌剂4-12%、大量元素肥5-20%、中量元素肥2-6%,活性腐植酸20-40%、有机质20-40%、植物生长调节剂0.1-0.8%,表面活性剂0.5-3%,余量为水。
优选的,所述复合防线虫菌剂包括淡紫拟青霉菌和哈茨木霉。
更优选的,淡紫拟青霉菌和哈茨木霉有效活菌数比为1:(1-2)。
更优选的,复合防线菌剂的有效活菌数量2-10亿/ml。
淡紫拟青霉菌和哈茨木霉均对线虫均有较好的防控效果,但是单品定植能力较差,对线虫的防治效果不稳定,复合防线虫菌剂对茎线虫防治效果更好,同时其次生代谢产物可促进根部生长,增强植株活力。
所述防线虫微生物菌种均由市场上购进,淡紫拟青霉菌购买自《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菌株编号BNCC336230,哈茨木霉购买自《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菌株编号BNCC336568。
优选的,所述复合抗虫茬菌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多粘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酵母菌。
枯草芽孢杆菌、多粘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酵母菌的有效活菌数比为1:1:1:1:1:1:1。复合抗重茬微生物菌剂的总有效活菌数量2-10亿/ml。
枯草芽孢杆菌能产生枯草菌素、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短杆菌肽等活性物质,对土壤致病菌抑制作用强。
多粘类芽孢杆菌可防治植物细菌和真菌性土传病害,并使叶部细菌和真菌病害明显减少,有明显的促生长、增产作用。
解淀粉芽孢杆菌可分泌抗菌物质,产生拮抗作用,营养与空间的竞争,诱导寄主产生抗性和促进植物生长等。
光合细菌在光照不足环境中能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施入土壤后,可迅速激活植物细胞活性,促进根系发育,提高光合作用和生殖生长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黑松土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农大肥业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黑松土农业高新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20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