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无人机降落充电的防滑多孔充电板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50745.6 | 申请日: | 2020-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42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卫东;陆海博;张爱东;李胜全;黄裘俊;朱华;贾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B60L53/30;B60L53/16;H01R4/48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杨宏泰 |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无人机 降落 充电 防滑 多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无人机降落充电的防滑多孔充电板,该充电板包括多孔结构的引导层和多孔结构的充电层,所述引导层由多个均匀排列的引导孔构成,用以使得无人机起落架底部的多个充电杆滑入多个对应的引导孔内,并经由引导层落入充电层,所述充电层由多个充电孔构成,每个充电孔与位于其上方的引导孔一一对应且相互固接连通,共同构成一个引导充电单元,实现对充电杆的限位和接触式充电。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高精度降落对接要求、保持无人机在充电板上稳固充电、抗干扰能力强、结构简单实用、适用范围广、可扩展性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充电式无人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无人机降落充电的防滑多孔充电板。
背景技术
无人机是一种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的飞行器,具有成本较低、功能多样和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科研、工业、物流运输、农业、军事等多个领域。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多旋翼无人机,多采用电池作为动力来源,工作续航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难以满足许多常规任务对续航时间的需求。
目前增加无人机续航时间主要通过携带更大容量电池或充电两种方法来实现。通过携带更大容量电池来增加无人机续航时间实现简单,但面临很大的限制,因为电池体积的增大会占用有限的载荷挂载空间,而重量的增加又会降低无人机的续航能力。充电方法的优势是可以多次进行无人机能源补给,更加适用于需要多次短时间飞行的间歇性任务,如果要求连续飞行,则要采用多架无人机轮流起降。
目前无人机充电最常用的方法仍是传统的电源线连接方式进行充电,需要有操作人员。无人机自动充电技术尚不成熟,现有无人机自动充电技术多采用平面网格充电板,充电板表面为金属镀层,被划分为多个均匀分布且具有相同几何形状(如正方形)的网格。无人机降落在充电平板上时,无人机上的两个充电引脚与充电板表面不同的网格区域接触,并通过引脚底部的弹簧压紧来保持紧密接触,通过电极识别后进行接触式充电。
但是,在户外或水上作业任务场景中,充电需要在户外或者移动平台(车、水面艇等)上进行,在风场气流干扰下或移动平台运动中摇摆振荡影响下,现有充电板方案因缺少固定限位功能,无法保证充电中的无人机在充电板上保持稳定,极易频繁出现滑动现象,从而导致充电过程频繁中断,严重影响充电效率及电池寿命。此外,外界风干扰或者摇摆振荡严重时容易导致无人机从充电板上脱离、倾倒甚至跌落的情况,对无人机造成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用于无人机降落充电的防滑多孔充电板。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无人机降落充电的防滑多孔充电板,该充电板包括多孔结构的引导层和多孔结构的充电层,所述引导层由多个均匀排列的引导孔构成,用以使得无人机起落架底部的多个充电杆滑入多个对应的引导孔内,并经由引导层落入充电层,所述充电层由多个充电孔构成,每个充电孔与位于其上方的引导孔一一对应且相互固接连通,共同构成一个引导充电单元,实现对充电杆的限位和接触式充电。
所述充电孔的横截面形状与充电杆的横截面形状匹配,具体为圆形和/或多边形。
所述引导孔顶部横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五边形、四边形、三角形和/或圆形。
当引导孔顶部横截面形状为正六边形时,排列方式呈蜂窝状排布。
所述充电孔的轴心位于正六边形孔中心位置。
所述引导孔从上至下由顶部平滑过渡到底部,引导孔底部的横截面形状与充电孔的横截面形状一致,且引导孔底部与充电孔顶部固结连通。
每个充电单元的充电孔底部均与底部接线层连接。
该充电板还包括充电板边框,所述的引导层、充电层和底部接线层均布设在充电板边框内。
所述的充电杆的数量为2-10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507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