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软件持续集成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347906.6 | 申请日: | 2020-04-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26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宋富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库珀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G06F8/6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微服 架构 软件 持续 集成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软件持续集成方法,属于互联网软件开发领域,用于软件开发到软件测试的交付,解决了现有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软件持续集成效率差,项目交付测试之前容易出现编译失败,以及没有自动化测试功能,导致影响项目发版部署的问题;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搭建并配置Jenkins CI平台,然后在Jenkins CI平台上构建微服务工程编包Job1,对编包后的微服务安装包打上标识标签并上传至安装包仓库,再按照项目版本的维度进行编排和存放微服务安装包,并通过MD5算法进行数字校验,然后在Jenkins CI平台上带参数构建取包部署测试环境Job2,最后输出测试环境发版清单;使得项目交付测试时能够达到高度持续集成,从而提高软件开发和测试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互联网软件开发领域,涉及软件持续集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软件持续集成方法。
背景技术
微服务(Microservice)这个概念是2012年出现的,作为加快Web和移动应用程序开发进程的一种方法。在敏捷开发模式浪潮中,微服务架构已经成为主流的软件开发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将功能分解到离散的各个服务当中,从而降低系统的耦合性,并提供更加灵活的服务支持。
按照微服务架构开发模式,通常一个项目会涉及若干甚至几十个微服务开发和系统集成。在这个背景下,如何实现一个项目软件开发快速高效的持续集成成为项目研发的一个重大挑战。
目前多数互联网公司采用的是从GitLab拉取代码、编译打包、部署测试环境的流水线式作业,该模式强调的是整个pipe line管道的连贯性和快速集成,但忽略了管道中可能会存在的拉取代码失败和编译代码失败的问题,且没有相应的代码自动化测试和版本回溯功能。在多项目并行开发实践中,还会存在同一个微服务的多个项目分支因为交叉发版而产生服务调用失败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软件持续集成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软件持续集成方法,解决了现有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软件持续集成效率差,项目交付测试之前容易出现编译失败,以及没有自动化测试功能,导致影响项目发版部署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微服务架构的软件持续集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搭建并配置Jenkins CI平台;
在Jenkins CI平台上构建微服务工程编包Job1,对编包后的微服务安装包打上标识标签并上传至安装包仓库;
在安装包仓库中按照项目版本的维度进行编排和存放微服务安装包,并通过MD5算法进行数字校验;
在Jenkins CI平台上,带参数构建取包部署测试环境Job2,最后输出测试环境发版清单。
进一步地,所述配置Jenkins CI平台包括在Jenkins CI平台上配置管理权限,只有开发人员有构建微服务工程编包Job1的执行权限,只有测试人员有构建取包部署测试环境Job2的执行权限。
进一步地,所述微服务工程编包Job1包括对新建的微服务安装包依次进行编译、静态代码检查和单元测试、功能冒烟自动化测试,只有通过测试且符合准入标准的微服务安装包才打上标识标签并上传至安装包仓库。
进一步地,所述在Jenkins CI平台上构建微服务工程编包Job1,对编包后的微服务安装包打上标识标签并上传至安装包仓库,包括以下步骤:
提交代码到GitLab,通过轮询SCM进行参数化构建或自动构建微服务安装包;
从GitLab拉取微服务安装包的代码进行编译,编译通过则进行下一步,编译失败则表示编包失败,直接结束微服务工程编包Job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库珀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库珀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79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