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双工通讯耳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46982.5 | 申请日: | 202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1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4 |
发明(设计)人: | 陈贤楚 | 申请(专利权)人: | 蓝山县城投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5800 湖南省永州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双工 通讯 耳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双工通讯耳机,包括伸缩式头梁和椭圆形外壳体,所述伸缩式头梁的外侧面下端设有对称设置有两个U形定位架,U形定位架通过设置在其外侧面下端的阻尼铰链转动连接有柱形壳体,柱形壳体的外侧面下端设有充电接口,柱形壳体的外侧面左端设有密封盖板,柱形壳体的内侧面中部设有第一锂电池,柱形壳体的内侧面右端设有高保真发声单元,柱形壳体的内侧面设有第一蓝牙通讯模块、第二单片机、无线放电模块和主动降噪模块。该无线双工通讯耳机,可以随意进行头戴式与耳塞式切换,既方便了外出携带,又具备主动降噪功能,同时又具备独立的通话和数据通讯功能佩戴舒适,局限性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耳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无线双工通讯耳机。
背景技术
现有耳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头戴式耳机,另一种是耳塞式耳机。头戴式耳机具有头带和设于头带两端的耳罩,其缺点在于耳罩及其头带的体积较大,携带不方便,更不利于运动时使用;耳塞式耳机仅靠塞在外耳道附近产生的摩擦力或张力固定,缺点在于由于体积限制耳塞式耳机大都不具备主动降噪功能,并且长塞在耳朵内时间使用也会导致耳朵不适,并且现有的运动耳机也不具备通话和数据通讯的功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无线双工通讯耳机,可以随意进行头戴式与耳塞式切换,既方便了外出携带,又具备主动降噪功能,同时又具备独立的通话和数据通讯功能,佩戴舒适,局限性小,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线双工通讯耳机,包括伸缩式头梁和椭圆形外壳体,所述伸缩式头梁的外侧面下端设有对称设置有两个U形定位架,U形定位架通过设置在其外侧面下端的阻尼铰链转动连接有柱形壳体,柱形壳体的外侧面下端设有充电接口,柱形壳体的外侧面左端设有密封盖板,柱形壳体的内侧面中部设有第一锂电池,柱形壳体的内侧面右端设有高保真发声单元,柱形壳体的内侧面设有第一蓝牙通讯模块、第二单片机、无线放电模块和主动降噪模块。
柱形壳体内侧面靠近密封盖板的一端设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的内侧面设有与椭圆形外壳体卡接对应设置的第一卡槽,所述椭圆形外壳体的外侧面中部设有SIM卡槽,椭圆形外壳体的外侧面上端设有耳塞,耳塞的内部设有发音单元,椭圆形外壳体的内侧面从上往下依次设有无线充电模块、第二锂电池组、第一单片机、第二蓝牙通讯模块和CDMA模块,第一单片机的输入端与第二锂电池组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锂电池组的输入端与无线充电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一单片机分别与第二蓝牙通讯模块和CDMA模块双向连接,第二单片机的输入端与第一锂电池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单片机的输出端分别与高保真发声单元和主动降噪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单片机与第一蓝牙通讯模块双向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柱形壳体的外侧面靠近高保真发声单元的一端设有圆形海绵垫。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伸缩式头梁的外侧面下端中部设有弧形海绵垫。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矩形槽的内侧面设有与密封盖板卡接对应设置的第二卡槽,无线放电模块紧贴矩形槽设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椭圆形外壳体的外侧面中部靠近SIM卡槽的一端设有硅胶密封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椭圆形外壳体的内侧面设有WiFi通讯模块和GRS定位模块,WiFi通讯模块和GRS定位模块均与第一单片机双向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无线双工通讯耳机具有以下有益好处:
1、本无线双工通讯耳机,结构紧凑,佩戴方便,携带时占用空间小,同时具通讯与数据传送功能,伸缩式头梁的设置方便了不同年龄的用户的使用,弧形海绵垫的设置可以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可以减弱伸缩式头梁对用户头部的压迫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蓝山县城投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未经蓝山县城投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69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