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46445.0 | 申请日: | 202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71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5 |
发明(设计)人: | 刘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F1/1333;H04N5/225;H04M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熊永强 |
地址: | 231323 安徽省六***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组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涉及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安装区和发光区,安装区设有通孔,通孔用于安装摄像头,发光区包围所述安装区的所述通孔,所述发光区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出光面且用于贴合显示模组,出光面为设有棱镜结构的膜层的表面,通孔由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出光面,出光面上设有阻光层,阻光层位于所述通孔的外围且环绕通孔,阻光层用于遮挡经过所述通孔外围区域直接反射至设有棱镜结构的膜层并到达所述出光面上的光线。本申请通过在背光模组的出光面上设置阻光层,阻挡了经过安装区的通孔的外围区域反射到出光面的光线,使得光线不能反射至可视区,避免了在通孔的周围出现射线现象,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电子设备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普及,对显示屏的显示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显示屏的生产组装中,需要使用背光模组为显示模组提供光源,因此,背光模组的性能对显示屏的显示质量至关重要。
目前,背光模组通常包括铁框/胶框及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增光片、遮光胶。背光模组的铁框上设有中空的管柱,管柱内部用于放置摄像头,增光片上具有超微细棱镜,当光线通过管柱的外壁反射到可视区,并且其反射后的光线路径与增光片的棱镜角度一致时,在管柱的圆孔部位易于出现射线不良的问题,影响背光模组的性能,降低显示质量。
如何设计背光模组的结构,以避免在管柱的圆孔部位出现射线不良的问题应为业界的研发方向。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电子设备,通过在背光模组的增光片上设置阻光层,避免了在背光模组的管柱的圆孔部位出现射线不良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安装区和发光区,所述安装区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安装摄像头,所述发光区包围所述安装区的所述通孔,所述发光区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出光面且用于贴合显示模组,所述出光面为设有棱镜结构的膜层的表面,所述通孔由所述第一表面延伸至所述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上设有阻光层,所述阻光层位于所述通孔的外围且环绕所述通孔,所述阻光层用于遮挡经过所述通孔外围区域直接反射至设有棱镜结构的所述膜层并到达所述出光面上的光线。直接反射至设有棱镜结构的膜层是指光线经过通孔的外围区域反射后没有经过其他膜层的作用直接到达设有棱镜结构的膜层。当光线反射至设有棱镜的膜层的表面(即出光面)时,穿过膜层上相邻的棱镜之间的孔隙而没有经过膜层上棱镜的折射(即没有经过棱镜的阻挡),这部分光线是经过通孔的外围区域局部反射的光线,是需要阻挡以避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的光线。
本申请通过在背光模组发光区的出光面上设置阻光层(阻光层可以为油墨层),在光线经过安装区的通孔的外围区域反射到出光面后,被出光面上的油墨层阻挡,使得光线不能反射至可视区(以手机为例,可视区是指背光模组对应的显示模组的显示区部分,即为本申请出光面对应的区域),避免了光线经过安装区的通孔的外围区域反射到可视区之后在安装区的通孔周围出现经过通孔的外围区域局部反射射出的光线而出现的射线现象,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背光模组的射线现象是指部分光线经过安装区的通孔的外围区域反射至可视区,具体而言,背光模组通常包括框部及依次层叠设置的反射片、导光板、扩散片、增光片。背光模组为显示模组提供光源,背光模组中的光源(光源可以为发光二极管)射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导光板将点光源转化为均匀的面光源,光线在导光板内经过多次的全反射,一部分光线经过导光板邻近扩散片的表面射入扩散片,扩散片可以将光线扩散,扩大光线的视角,光线经过扩散片射入增光片,增光片将扩散的光线集中在一定角度内射出,提高该范围内光线的亮度,最后光线经过增光片射入显示模组。还有一部分进入导光板的光线经过导光板背离扩散片的表面入射到反射片,反射片将光线再次反射至导光板,并依次经过导光板、扩散片、增亮片为显示模组提供光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精卓光显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64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弧形指静脉识别装置
- 下一篇:四核射频线圈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