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稻-水芹-红螯螯虾综合种养的方法及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345044.3 | 申请日: | 2020-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7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 发明(设计)人: | 沈亚强;徐卫国;程旺大;蒋路平;王保君;张红梅;陈贵;姚祥坦;吴国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 |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A01G31/00;A01K61/59 |
| 代理公司: | 杭州合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37 | 代理人: | 刘静静 |
| 地址: | 314016 浙江省嘉***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稻 水芹 红螯螯虾 综合 方法 系统 | ||
1.一种水稻-水芹-红螯螯虾综合种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稻田和稻田的堤埂之间开挖环形沟,环形沟内设置浮床、微孔增氧装置和由网布隔断的标粗暂养槽,堤埂上设置防逃装置;稻田内种植水稻并进行水稻种植管理;浮床内进行水芹栽培并进行水芹栽培管理;
环形沟内养殖红螯螯虾,红螯螯虾养殖包括如下步骤:
(a)对环形沟内进行清塘除杂;
(b)向环形沟内投放腐熟的有机肥或肥水膏以培育浮游生物;
(c)培育10~15天后将红螯螯虾虾苗投放至标粗暂养槽内:通过微孔增氧装置控制环形沟内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放苗后逐步提高环形沟内水位;
(d)红螯螯虾虾苗在标粗暂养槽内暂养20~25天后撤掉标粗暂养槽的隔断网布,红螯螯虾虾苗进入整个环形沟及稻田水域内;
步骤(c)和(d)中对红螯螯虾进行日常投喂和管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红螯螯虾养殖的步骤(a)中:采用漂白粉对环形沟进行清塘除杂,按1m水深算每亩泼洒35%有效氯含量的漂白粉60~70kg,或按1m水深算每亩泼洒28~32%有效氯含量的漂白粉75~85kg,泼洒6~7天后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或有机酸类解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红螯螯虾养殖的步骤(c)中:于晴朗天气的傍晚时或日出前放苗,放苗时环形沟内水深0.6~0.9m、水温20~25℃;投放密度为按稻田总面积计,每亩投放虾苗1500~2500尾,虾苗规格为0.8~1.0cm/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放苗后环形沟内水中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投苗1周内保持24小时增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红螯螯虾的日常投喂包括:
红螯螯虾放苗第2天开始投喂饲料,将饲料均匀投在环形沟坡岸的浅水边,每天清晨及傍晚各投喂1次;放苗初期日投喂量控制在750~1250g/万尾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水稻栽培过程中:直播田块常规水稻品种每亩用种量3.0~4.0kg;杂交水稻品种每亩用种量0.75~1.5kg;渔塘专用水稻品种每亩用种量0.2~0.35kg;移栽行距20~30cm,株距10~15cm,每穴2~3株。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栽培水芹的浮床覆盖面积为环形沟总面积的20~3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沟的尺寸为宽1.5~2.5m、深1.0~1.5m、坡比1:1.5;环形沟面积占整个田块总面积的8~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综合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堤埂面宽1.0~1.2m,堤埂平面高出稻田面0.8~1.5m。
10.一种水稻-水芹-红螯螯虾综合种养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位于中央用于种植水稻的稻田;
环绕所述稻田的堤埂;
设置在所述堤埂上的防逃装置;
开挖在所述稻田和堤埂之间用于红螯螯虾养殖的环形沟,环形沟设置进水口和排水口;
设于所述环形沟内的标粗暂养槽和微孔增氧装置;
以及设于所述环形沟内用于水芹栽培的浮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未经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504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信号处理设备及其方法
- 下一篇:模式配置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