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温爆破的聚能隔热控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43139.1 | 申请日: | 202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27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于妍宁;何茂林;邓丁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42D1/00 | 分类号: | F42D1/00;F42D3/04;F42D5/04 |
代理公司: | 鞍山嘉讯科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21224 | 代理人: | 张群 |
地址: | 11405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温 爆破 隔热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一种高温爆破的聚能隔热控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温爆破的聚能隔热控温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温度传感器、温度显示仪、保温液箱及保温液循环泵;所述装置本体由自外至内依次设置的防火外壳、隔液层、隔热层、隔药层组成;隔液层与防火外壳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多个保温腔,每段隔液层分别向防火外壳中心凹进,形成聚能穴;隔药层的内部空间为装药腔,装药腔设有温度传感器。本发明解决了在高温条件下炸药易发生爆炸的问题,利用隔热、测温以及降温一体化的设计,达到了隔热控温的效果,使得爆破安全得到了保障;同时采用聚能穴结构设计,实现了爆炸能量集中的效果,提高了炸药的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爆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温爆破的聚能隔热控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的宁夏、内蒙古等地区的许多矿山受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如高温硫铁矿、自然煤矿等),需要用到高温爆破技术。这些矿山在爆破过程中,局部的炮孔温度可达500℃以上。而我国《爆破安全规程》中有明确的规定,在爆破温度达到60℃以上时,应当采用特殊爆破安全作业措施,以满足安全要求。
目前,高温爆破施工方法常见的有三种。第一种是在炮孔处覆盖土壤,通过隔绝空气和火源来实现灭火降温,但这种方法的工作量一般比较大,而且隔热效果也比较差,目前使用较少;第二种为炮孔注水,通过水来隔绝空气,并且随着水的蒸发会吸走很多热量,实现降温的功能;但是该方法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对于矿区岩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并且部分高温炮孔的温度回升比较快,使得施工存在很大的隐患。第三种是对炸药采取隔热措施,即采用隔热材料包住炸药,该方法成本较低,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但对原材料的要求较高,而且当装药时间变长时,也无法确保是否真正的达到了隔热的效果,另外,这种方法采用的装置大多没有设置降温措施,因此使用时仍然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本发明是针对第三种方法的缺陷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温爆破的聚能隔热控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在高温条件下炸药易发生爆炸的问题,利用隔热、测温以及降温一体化的设计,达到了隔热控温的效果,使得爆破安全得到了保障;同时采用聚能穴结构设计,实现了爆炸能量集中的效果,提高了炸药的利用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温爆破的聚能隔热控温装置,包括装置本体、温度传感器、温度显示仪、保温液箱及保温液循环泵;所述装置本体由自外至内依次设置的防火外壳、隔液层、隔热层、隔药层组成;所述防火外壳为两端封闭的圆筒结构,隔液层沿防火外壳的周向分为多段,每段隔液层的两端均与防火外壳的内壁固连,从而将隔液层与防火外壳之间的空间分隔成多个保温腔,其中1个保温腔对应的防火外壳顶盖上设有进液口,与该保温腔相对的另一个保温腔对应的防火外壳顶盖上设有出液口,进液口与出液口通过外部保温液循环管道相连,保温液循环管道上设有保温液箱及保温液循环泵;各个保温腔之间通过设于各段隔液层上部的通液口相连通;每段隔液层分别向防火外壳中心凹进,形成聚能穴;隔药层的内部空间为装药腔,对应装药腔的防火外壳顶盖上设装药口,装药口通过密封盖封闭;装药腔设有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外部的温度显示仪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连接。
所述防火外壳由涂敷有耐高温保温隔热涂料的硬质板材制成,或者由耐高温保温隔热气凝胶材料制成。
所述隔液层由硬质隔热材料制成,隔液层的横断面为弧形结构。
所述隔液层为4段,对应的保温腔为4个。
所述进液口处设进液管,进液管的底端延伸至保温腔底部,进液管长度与保温腔高度的比值为(0.85~0.95):1。
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温度显示仪采用有线方式连接,连接线自密封盖上的穿线孔中穿过,穿线孔处通过密封胶密封。
所述保温液为水。
所述防火外壳的底部具有内凹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科技大学,未经辽宁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31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