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械手仿真人体抽吸测定卷烟燃烧持灰率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40268.5 | 申请日: | 2020-04-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172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 发明(设计)人: | 郑晗;詹建波;王浩;余婷婷;李赓;孔令汉;余振华;张莹;李利伟;程量;王旭;谢姣;丁海燕;余耀;岳保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31/12 | 分类号: | G01N31/12;G01N21/84;G01N35/00;B25J11/00 |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金耀生;于洪 |
| 地址: | 650231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械手 仿真 人体 抽吸 测定 卷烟 燃烧 持灰率 方法 | ||
1.机械手仿真人体抽吸测定卷烟燃烧持灰率的方法,所述的卷烟燃烧持灰率包括静态持灰率和动态持灰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待检测卷烟样品采用机械手夹持,置于夹持位置的烟支轴向方向与摄像头和打光光源垂直;控制系统分别与机械手、摄像头相连,用于控制机械手工作,还用于采集摄像头拍摄的图片进行处理和计算;启动控制系统、摄像头及打光光源;拍摄燃烧前样品图片后,点燃卷烟样品,之后按照静态检测模式或动态检测模式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实时拍摄燃烧后样品图片;其中,摄像头和打光光源均有多个;
静态检测模式下,机械手按照设定的卷烟静态抽吸角度和卷烟抽吸模式进入检测工位,开始进行图像采集检测;
动态检测模式下,机械手按照人体抽吸卷烟动作在设定卷烟抽吸模式下,开始进行图像采集检测;所述的人体抽吸卷烟动作不包括弹烟灰动作;
卷烟持灰率采用检测样品烟支在燃烧至烟蒂长度过程中的持灰性能进行量化表示;其中,所述的烟蒂长度为卷烟燃烧端距离接装纸3mm的距离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手仿真人体抽吸测定卷烟燃烧持灰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卷烟持灰率按照公式C=L/L0*100%进行计算,其中,C为卷烟持灰率,静态持灰率和动态持灰率分别采用Cα和Cm来表示;L为卷烟测试过程中断裂灰柱长度,L0为测试卷烟未检测前长度减去烟蒂长度的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械手仿真人体抽吸测定卷烟燃烧持灰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静态持灰率Cα测定时,设定机械手持烟角度与水平面保持-90°~90°的固定静止位置进行测试,α表示测定时卷烟与平面角度,C90,C0,C-90三个静态持灰率分别表示从卷烟滤嘴至卷烟燃烧锥方向分别垂直向上、平行水平面、垂直向下三个角度的静态检测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手仿真人体抽吸测定卷烟燃烧持灰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待检测卷烟样品在测定前按照GB/T 16447标准进行样品前处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手仿真人体抽吸测定卷烟燃烧持灰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摄像头有3个,且以烟支为中心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手仿真人体抽吸测定卷烟燃烧持灰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打光光源有3个,且以烟支为中心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手仿真人体抽吸测定卷烟燃烧持灰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ISO、FTC、Massachusetts或加拿大深度抽吸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手仿真人体抽吸测定卷烟燃烧持灰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图像采集每间隔2s控制系统自动采集图像一次进行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械手仿真人体抽吸测定卷烟燃烧持灰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摄像头感光元件尺寸≥15mm2,相数尺寸≥1.22μm×1.22μm;打光光源色温≥4500K。
10.一种通过卷烟燃烧持灰率检测卷烟持灰性能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机械手仿真人体抽吸测定卷烟燃烧持灰率的方法测定待检测卷烟样品的静态持灰率和动态持灰率;
其中,静态持灰率测定时,机械手持烟角度与水平面保持30°的固定静止位置;
根据测定的静态持灰率和动态持灰率,通过表1,得到待检测卷烟样品的持灰性能等级;
表1
若待检测卷烟样品的静态持灰率和动态持灰率在不同等级,则以动态持灰率所在等级为最终等级;
卷烟持灰率按照公式C=L/L0*100%进行计算,其中,C为卷烟持灰率,静态持灰率和动态持灰率分别采用Cα和Cm来表示;L为卷烟测试过程中断裂灰柱长度,L0为测试卷烟未检测前长度减去烟蒂长度的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4026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