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现浇楼板中预埋线管的敷设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335720.9 | 申请日: | 2020-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504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张丽;钱兵成;李发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嘉实(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5/48 | 分类号: | E04B5/48;E04G15/06;E04G21/30;H02G1/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804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楼板 中预埋 线管 敷设 工艺 | ||
本发明属于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现浇楼板中预埋线管的敷设工艺,包括预埋线管就位、制作防护装置、布置所述防护装置、砌筑墙体、安装电箱、回收所述防护装置步骤。本发明的优点:仅需一步即可完成多根预埋线管的封堵及定位工作,工作效率高;能够防止混凝土进入预埋线管内;能够固定相邻套管之间的间距,从而能够保持相邻预埋线管之间的间距均匀,进而确保每根预埋线管均被适量的混凝土所包围;后期即使预埋线管受到侧向外力,仍能保持埋设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程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现浇楼板中预埋线管的敷设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剪力墙结构的高层建筑逐渐成为建筑业的主流,一般每栋高层建筑大大小小的配电箱不下一百个,线管安装数量更是配线箱的多倍。
配电箱设置在配电主墙上,室内所有电路都要汇总到配电箱位置,于是需要布置电线导管。目前,现浇楼板内的线管敷设还停留在现场弯管头,胶带绑扎定位及胶带封堵管口的传统工艺上。现有工艺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现场弯制,由于PVC电线导管材料反弹度受温度、时间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角度、弧度无法保证,上墙弯头位移现象严重,难以垂直于地面,事后修正多出现鸭嘴状的扁管现象。二是胶带绑扎,只能将伸出楼面的弯头绑在一起固定,无法控制两管中心距离,无法避免外力对伸出楼面管头的破坏(如拆模时的模板、架管及扣件的坠落)。三是胶带封口和拆除麻烦,胶带不可重复使用,易磨损,可靠性差。
目前存在一种导管的新型敷设工艺,其是用线管堵头堵住该端的管口,并用夹具将弯头固定在一起,待混凝土初凝后,将高出楼面的线管夹具下压至楼面,将超出夹具的弯头的管头去掉,并将原堵头取出,重新塞入弯头的管口进行成品保护。采用上述技术手段时,施工工序复杂,施工效率低下,且面对成排布置的线管时,若相邻的线管之间都设置夹具控制线管间距,则混凝土初凝后,在下压夹具时夹具会存在高度差,无法解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现浇楼板中预埋线管的敷设工艺,通过引入防护装置,该工艺既能控制线管间距又能防止线管堵塞的装置,并且当预埋线管的数量越多时,越能体现高施工效率。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现浇楼板中预埋线管的敷设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预埋线管就位:根据设计要求在现浇楼板的钢筋骨架中敷设预埋线管,所述预埋线管均汇集至指定位置处且所述预埋线管的顶端于所述位置上翻至所述钢筋骨架的上层钢筋上方;所述预埋线管伸出所述上层钢筋外的长度满足于后期伸入电箱内,将所述预埋线管的上翻部与所述钢筋骨架连接固定;
(2)制作防护装置:按照所述预埋线管的数量准备对应的套管,将所述套管间隔固定在提升主体上并确保所述提升主体与所述套管的接触面为封闭面;
(3)布置所述防护装置:手握所述提升主体将所述套管的底端一一对准对应位置处的所述预埋线管,下放所述防护装置直至所述预埋线管的底端与所述接触面相接触;浇筑现浇楼板;
(4)砌筑墙体:楼板浇筑完成后,按设计要求砌筑预埋线管部位的墙体,砌墙时在所述预埋线管部位留设槽口,将电箱预制框埋设在所述槽口内,并确保所述预埋线管顶端的所述防护装置从所述电箱预制框的底面伸入所述电箱预制框内;
(5)安装电箱:按照设计位置,在所述电箱预制框内安装所述电箱,并确保所述预埋线管顶端的所述防护装置伸入所述电箱内;
(6)回收所述防护装置:待所述电箱安装完成后,手握所述提升主体向上提起将所述防护装置从所述预埋线管上取下。
所述步骤(1)与步骤(2)同步进行。
制作所述防护装置时,确保所述套管位于所述提升主体的同侧。
相邻的所述预埋线管的上翻高度保持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嘉实(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嘉实(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572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