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兼顾OTA与SAR测试的处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32892.0 | 申请日: | 2020-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53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8 |
| 发明(设计)人: | 杨东;董晓倩;檀炜;陈乐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麦度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29/10 | 分类号: | G01R29/10;G01R29/08 |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唐迅 |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兼顾 ota sar 测试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兼顾OTA与SAR测试的处理方法,通过SAR近距离感应器、加速度传感器自动检测终端所处的测试场景。通过SAR近距感应器获得的电容值C和加速度传感器获得的速度Δθ和Δφ分别设定不同的测试场景,其中第一场景为SAR测试场景,第二场景为OTA测试场景,包括人头手测试,其他为第三测试场景。本发明实施需要在主天线区域使用SAR近距离感应器,同时结合终端所使用的加速度传感器,兼顾SAR和OTA性能测试要求。本发明能够实现移动终端能够兼容OTA、SAR测试的测试,最终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测试方法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的是一种兼顾OTA与SAR测试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终端在通讯的过程中,天线会产生一定的电磁辐射,对天线性能的评估通常采用OTA和SAR两个指标来衡量。
OTA(Over The Air)测试会模拟产品的无线信号在空气中的传输场景,而此种测试方式,可将产品内部辐射干扰、产品结构、天线的因素、射频芯片收发算法、甚至人体影响等因素考虑进去,是一种在自由空间验证无线产品辐射性能的综合性测试方法,非常接近产品实际使用场景。如果手机辐射性能不好,将产生手机信号不好、语音通话质量差、容易掉线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也是客户投诉比较多的问题。
OTA测试有不同的测试模型,比较常见的有自由空间(Free Space)、人头模式(head)、人头手模式(Hand+Head)。考虑到人头和人手对天线的影响,在OTA的测试过程中,人头手模式测试最具挑战性。通常为了追求OTA的测试通过率,一般会采用提高主板发射功率的方法。
电磁波吸收比值(Specific Absorption Rate,简称SAR)是衡量通讯设备对人体产生的电磁波辐射是否安全的参数指标。SAR值越小对人体的损害就越小,反之则会越大,其单位为mw/g。目前SAR值有CE和FCC两种标准,其中,CE的标准是2mw/g,FCC的标准是1.6mw/g。
OTA性能和终端客户的实际使用体验有一定正相关性,因此国内的通信类产品大多偏重于OTA测试,在设计时也更多的关注OTA的性能。而相反的国外对通讯终端的SAR值越来越重视,特别是针对出口北美的通讯终端,其必须满足SAR值测试标准,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对通讯终端辐射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带来的是SAR越来越难以降低,SAR与天线OTA测试的平衡越来越难以满足。
在实际的产品研发过程中,在测试SAR的过程中,通常通过SAR近距离传感器,降低天线的辐射功率。此方法可以有效降低SAR值,但也会降低天线的辐射性能,特别是人头手测试场景下的天线性能,因此如何让终端能够即满足OTA又满足SAR测试显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兼容OTA、SAR测试,使其符合市场需求的一种兼顾OTA与SAR测试的处理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兼顾OTA与SAR测试的处理方法,包含设置在移动终端后端面底部的主天线区域左侧的SAR近距离传感器以及设置在移动终端后端面内并用于感受移动终端速度的加速度传感器,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根据SAR近距离传感器获得与人体的距离,并转换为电容值C实时;根据加速度传感器获取移动终端的活动速度,转换为速度Δθ和Δφ的值;
S2:根据移动终端在测试过程中产生的电容值C实时、速度Δθ和Δφ的值定义三种测试场景:第一种场景为SAR测试场景,第二场景为OTA测试场景,包括人头手测试,其他为第三测试场景;预先定义:第一场景中的Δθ=0且Δφ=0且C实时=C1;第二场景中的Δθ0且Δφ0且C实时=C2或Δθ0且Δφ0且C实时=0;第三场景:除第二场景和第一场景外的其他所有条件均为第三场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麦度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麦度智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289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