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星载双波段SAR系统和舰船目标的探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30640.4 | 申请日: | 2020-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87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4 |
| 发明(设计)人: | 夏正欢;赵志龙;张涛;刘敦歌;李科;张瑶;郭宇华;石慧峰;岳富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S13/90 | 分类号: | G01S13/90;G01S13/04;G01S7/292;G01S7/41 |
| 代理公司: | 北京善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0 | 代理人: | 金杨 |
| 地址: | 10008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星载双 波段 sar 系统 舰船 目标 探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雷达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星载双波段SAR系统和大范围海面舰船目标的探测方法,包括:S波段SAR、X波段SAR和信号处理模块;S波段SAR用于对大范围海面上的舰船目标进行扫描式探测,获取预设幅宽范围内的舰船目标回波信号;信号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舰船目标回波信号确定当前探测的海域是否存在重点舰船目标,若存在,则确定所述X波段SAR对所述重点舰船目标进行成像的目标区域,并启动所述X波段SAR;X波段SAR用于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成像探测。本发明的探测幅宽大,分辨率高,相比于多入多出星载SAR,本发明具有系统复杂度低、回波数据量低、信息时效性高等优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星载双波段SAR系统和舰船目标的探测方法。
背景技术
大范围海面舰船目标成像与探测一直是科学研究热点,星载SAR能够穿云透雾,可以实现全天时全天候对海观测,所以大量应用于海面舰船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与探测。传统星载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受天线面积与工作模式等限制,难以实现高分宽幅成像探测,无法满足大范围海面舰船目标探测与识别的要求。
近年来,多通道星载SAR、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 Multiple-Out,MIMO)星载SAR等新体制SAR技术被相继提出,以解决高分宽幅成像难题,例如德国宇航中心于2015年提出一种MIMO多模式SAR成像技术,能实现1~1.5m分辨率和100km幅宽的成像能力。这些新体制的多通道星载SAR已经将系统品质因子从传统的1万提升至10万左右,具备了高分宽幅成像能力,但该类多通道星载SAR具有系统复杂度高、回波数据率高、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星载双波段SAR系统和舰船目标的探测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多通道星载SAR具有系统复杂度高、回波数据率高和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载双波段SAR系统,包括:S波段SAR、X波段SAR和信号处理模块;
所述S波段SAR,用于对海域上的舰船目标进行扫描式探测,获取预设幅宽范围内的舰船目标回波信号;
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舰船目标回波信号确定当前探测的海域是否存在重点舰船目标,若存在,则确定所述X波段SAR对所述重点舰船目标进行成像的目标区域,并启动所述X波段SAR;
所述X波段SAR,用于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成像探测。
进一步地,所述S波段SAR的天线方位向口径为5.6m~6.0m,且所述S波段SAR在方位向的波束探测角度范围大于±3°;
所述X波段SAR的天线方位向口径为3.3m~3.5m,且所述X波段SAR在方位向的波束探测角度范围大于±10°。
进一步地,所述星载双波段SAR系统包括S波段与X波段的共口径微带阵列天线,所述共口径微带阵列天线的距离向口径为0.95m~1.05m。
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舰船目标的探测方法,包括:
获取舰船目标回波信号,所述舰船目标回波信号为S波段SAR对海域上的舰船目标进行扫描式探测并接收的预设幅宽范围内的信号;
根据所述舰船目标回波信号确定当前探测的海域是否存在重点舰船目标;
若存在,则确定X波段SAR对所述重点舰船目标进行成像的目标区域,并启动所述X波段SAR对所述目标区域进行成像探测。
进一步地,根据所述舰船目标回波信号确定当前探测的海域是否存在重点舰船目标,包括:
对所述舰船目标回波信号依次进行方位向多尺度积累和距离向脉冲压缩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未经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064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