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压缩感知码分复用的人体安检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330444.7 | 申请日: | 2020-04-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2467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 发明(设计)人: | 涂昊;魏武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微太赫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V8/10 | 分类号: | G01V8/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联天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94 | 代理人: | 张陆军;张迎新 |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压缩 感知 码分复用 人体 安检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压缩感知码分复用的人体安检系统,所述安检系统包括供频模块、发射模块阵列、接收模块阵列和检测模块,所述供频模块,用于产生第一步进频连续波信号、第二步进频连续波信号和中频本振信号;所述发射模块阵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步进频连续波信号,对所述第一步进频连续波信号进行第一信号处理,得到探测波,并发送所述探测波至被测对象,产生回波信号。本发明的发射模块阵列对发射信号进行码分复用处理并多路发射,接收模块阵列多路接收回波信号,实现探测波的多发多收,信号处理模块采用阿达玛空间驰豫算法,大幅缩减码长使得整体的采样时间大大缩短,实现通过式安检场景下对正常步行通过人员的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人体安检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采用压缩感知码分复用的人体安检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人体安检技术主要有金属探测器、X射线人体安检仪、毫米波/太赫兹人体安检仪等几大种类。金属探测器采用金属线圈产生交变电磁场,当被检测区域内有金属物体存在时,电磁场受到金属物体的扰动,这种扰动被用于接收信号的金属线圈感应到,从而实现对金属物体的探测。X射线人体安检仪采用微剂量X射线照射人体,探测人体的背散射或透射X射线信号,根据信号强度的分布不同发现人体体表携带的隐匿物品。毫米波/太赫兹人体安检仪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主动式采用微小功率的毫米波/太赫兹辐射照射人体并探测人体的散射回波,之后通过特定的成像算法重构检测区域图像,被动式直接利用人体自身的热辐射进行被动式成像,实现对人体体表携带隐匿物品的探测。
众所周知,成像系统的分辨率与其孔径大小成正比,孔径越大则分辨率越高。被动式安检成像采用光学的手段,其口径受到镜面尺寸的限制,往往小于0.5m这个量级,难以进一步提高。而主动式安检成像往往采用合成孔径雷达的手段,通过二维阵列或机械扫描合成出有效的大口径尺寸,可以较容易地实现大于1m的口径尺寸,再加上主动式成像有发射源并且进行相干探测,信噪比远远高于被动式成像,因此主动式毫米波/太赫兹安检成像在未来的高准确率人体安检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虽然以罗德施瓦茨公司QPS系列人体安检仪为代表的毫米波稀布阵人体安检系统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平,该系统采用的稀布阵单发多收模式可以实现对人体的快速采样和高精度成像,但是也无法做到对行进中的人员进行实时成像,无法兼顾通行速度和高精度成像的要求,不能满足通过式安检场景下对正常步行通过人员的检测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采用压缩感知码分复用的人体安检系统。
一种采用压缩感知码分复用的人体安检系统,所述安检系统包括供频模块、发射模块阵列、接收模块阵列和检测模块,
所述供频模块,用于产生第一步进频连续波信号、第二步进频连续波信号和中频本振信号;
所述发射模块阵列,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步进频连续波信号,对所述第一步进频连续波信号进行第一信号处理,得到探测波,并发送所述探测波至被测对象,产生回波信号;
所述接收模块阵列,用于接收所述回波信号和所述第二步进频连续波信号,对所述回波信号和所述第二步进频连续波信号进行第二信号处理,得到中频信号;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接收所述中频信号和所述中频本振信号,并对所述中频信号和所述中频本振信号进行图像转换处理,得到人体三维复数图像,检测所述人体三维复数图像,反馈检测结果。
优选的,所述供频模块包括频率源,
所述频率源,用于产生所述第一步进频连续波信号、所述第二步进频连续波信号以及中频本振信号;
所述第一步进频连续波信号和所述第二步进频连续波信号具有固定频差。
优选的,所述发射模块阵列包括第一功分网络和多路发射通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微太赫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博微太赫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3044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