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由二氧化碳制备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21711.4 | 申请日: | 2020-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50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胡超权;邵明远;许雪冰;朱庆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P39/00 | 分类号: | C12P39/00;C12P7/625;C12N1/20;C12R1/05;C12R1/385;C12R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211135 江苏省南京市麒麟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二氧化碳 制备 羟基 脂肪酸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二氧化碳制备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微生物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有氧发酵,得到活化菌种;将所得活化菌种加入到发酵液中,通入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进行加压发酵,得到聚羟基脂肪酸酯。本发明利用发酵菌种的特性,以二氧化碳为无机碳源,在加压条件下发酵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极大提高了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生产效率,有利于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所述发酵反应原料来源广泛,成本降低,可起到生物固碳的作用,无反应残渣,绿色环保。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由二氧化碳制备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原核微生物在碳、氮营养失衡的情况下,作为碳源和能源贮存而合成的一类热塑性聚酯,具有类似于合成塑料的物化特性及合成塑料所不具备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气体相隔性等性能,在可生物降解的包装材料、缓释材料、电学材料以及医疗材料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聚羟基脂肪酸酯主要以有机碳源为原料生产,主要包括纤维素、蔗糖、葡萄糖等,价格昂贵,寻找廉价原料发酵是聚羟基脂肪酸酯大规模生产的关键。CN 106189130A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制备复合包装膜的方法,将枯草芽孢杆菌和真养产碱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得活化菌种液,将活化菌种液加入到蔗糖废水中进行发酵培养,并向液体底部交替曝气二氧化碳、氧气、氢气,加入碳源后继续交替曝气,曝气结束后离心分离得菌体,干燥后加入氯仿浸泡弃去细胞碎片,将得到提取液加入乙醇溶液析出沉淀并干燥,得聚羟基脂肪酸酯,将其和聚乳酸混合,并加入增塑剂、增强剂等助剂,高速混合后挤出造粒,最后将颗粒树脂吹膜,即可得到包装膜;该方法中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合成仍然是以蔗糖等有机物作为碳源,生产成本较高。
CN 103571894A公开了一种以纤维素为碳源发酵制备中长链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方法,首先构建包含聚羟基脂肪酸酯合成酶基因的重组工程菌,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发酵,发酵产物过滤菌体后,使用不同溶剂分别萃取、重结晶,得到中长链聚羟基脂肪酸酯;该方法同样是以有机碳源为原料进行发酵,仍然存在原料成本高、产率低的问题。
因此,对于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微生物合成,还需要寻求低成本碳源,同时改进发酵的工艺条件,提高生产效率,使之适合工业化生产应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二氧化碳制备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方法,所述方法利用发酵菌种的特性,以二氧化碳为无机碳源,在加压条件下发酵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有效提高产生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效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聚羟基脂肪酸酯同时起到生物固碳的作用,原料来源广泛且稳定,可以降低可降解塑料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制备成本。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二氧化碳制备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微生物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有氧发酵,得到活化菌种;
(2)将步骤(1)得到的活化菌种加入到发酵液中,通入含有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进行加压发酵,得到聚羟基脂肪酸酯。
本发明中,以二氧化碳为无机碳源,利用发酵菌种的特性,在加压条件下发酵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有效提高生产聚羟基脂肪酸酯的效率,同时起到生物固碳的作用,原料来源广泛且稳定,可有效降低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制备成本。
以下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可以更好地达到和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步骤(1)所述微生物菌种包括真养产碱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或紫色色杆菌中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所述组合典型但非限制性实例有:真养产碱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组合,铜绿假单胞菌和紫色色杆菌的组合,真养产碱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紫色色杆菌的组合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217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