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速器真空管道强度测试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315709.6 | 申请日: | 2020-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47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 发明(设计)人: | 谢文君;蒙峻;杨建成;杨伟顺;罗成;焦纪强;柴振;万亚鹏;朱小荣;高彦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3/12 | 分类号: | G01N3/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谢斌 |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速器 真空 管道 强度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速器真空管道强度测试装置,包括压力舱、真空管道抽真空装置和强度测试装置,压力舱上设有打压口,打压口连有加压泵;真空管道抽真空装置包括密封法兰、连接管、真空管道转接法兰和真空泵,强度测试装置包括三通信号接管,三通信号接管的主管与连接管的外端端口相通且密封连接,三通信号接管的支管的端口设置有信号传输法兰。本发明公开一种加速器真空管道强度测试装置,采用管外打压的方式保证了真空管道的真空效果,使之同时满足外部高压内部真空的测试,减低了测试成本,实用性强,值得应用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粒子加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速器真空管道强度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加速器通常采用不锈钢或陶瓷材质的真空管道作为束流运动的传输通道。在实际工况下真空管道受到外部大气压的作用,其结构稳定性对加速器的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管壁太薄容易引起结构失稳甚至失效,管壁太厚将会增加重量和运行维护费用,因此真空管道的强度检测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序,对于一些特殊结构和材质的真空管道需通过试验测试来确定其强度极限,为特殊真空管道的最优设计提供依据。然而,目前的真空管道的强度测试主要以管道内部打水压为主,这种从管道内部打水压的方法存在弊端:1、高压水流可能会对真空管道内壁造成物理或化学性的损坏,给加速器真空管道的内壁造成缺陷,例如若水压过高可能会在真空管道内壁造成物理性破损,又如,若水流中含酸或含碱,容易给真空管道内壁造成化学性腐蚀;2、测试结束后真空管道内壁容易残留水和杂质,这些残留的水完全蒸发需要消耗较长时间,降低了加速器真空管道的利用率,如果这些残留的水蒸发不够完全,滞留于真空管道内的水蒸气和杂质会增加抽真空的负担,影响了真空管道的真空效果。简而言之,这种管道内部打压法不仅容易造成真空管道内壁缺陷,增加了测试成本,还会影响到真空管道保持真空的效果,进而影响到高速粒子在真空管道内的运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速器真空管道强度测试装置,用以解决管道内部打压法容易影响真空管道保持真空效果和增加测试成本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速器真空管道强度测试装置,包括
压力舱,所述压力舱上设有打压口,所述打压口连有加压泵;
真空管道抽真空装置,包括密封法兰、连接管、真空管道转接法兰和真空泵,所述密封法兰密封于所述压力舱的开口端,所述连接管横穿所述密封法兰且连接处密封固定,所述真空管道转接法兰设置于所述连接管的内端端口,所述连接管外端部的管壁上设置有真空泵对接口,所述真空泵对接口与所述真空泵相连通;
强度测试装置,包括三通信号接管,所述三通信号接管的主管与所述连接管的外端端口相通且密封连接,所述三通信号接管的支管的端口设置有信号传输法兰。
优选地,所述三通信号接管包括主管信号线进口、主管观察口和支管信号线出口,其中所述主管信号线进口和所述主管观察口分别位于主管的两个端口,所述支管信号线出口位于垂直于主管并与主管连通设置的支管的端口,所述主管信号线进口与所述连接管的外端端口通过胶圈密封法兰与所述三通信号接管的主管连接,所述信号传输法兰设置于所述支管信号线出口上。
优选地,所述信号传输法兰均匀分布多个接线孔,每个接线孔中都穿设有接线柱,所述接线柱包括穿设于所述接线孔内的信号传输部以及暴露于接线孔外的信号输入端和信号输出端,所述信号输入端或所述信号输出端的横截面直径相等且小于所述信号传输部的横截面直径,所述信号传输部的两端分别通过圆台体与所述信号输入端和所述信号输出端连接;所述信号传输部与所述信号输入端以及所述信号传输部与所述信号输出端之间的连接处的接线柱上自内而外依次设置密封胶圈、垫片、固定螺帽和压紧螺帽形成密封组件,所述外端细部的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固定螺帽和压紧螺帽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密封组件通过螺纹锁紧。
优选地,所述三通信号接管的主管观察口上设有有机玻璃观察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57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