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315491.4 | 申请日: | 2020-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0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杨彬;李彦良;代康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20 | 分类号: | H01M50/20;H01M10/48;H01M10/42;H01M10/625;H01M10/6571;H01M10/658;H01M50/574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力电池 模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壳体、电芯模组和温度采集系统;温度采集系统包括:线束隔离托盘和低压柔性电压温度采集线,线束隔离托盘与模组上盖连接,低压柔性电压温度采集线设置于线束隔离托盘上;电芯模组包括:至少两组并联的电芯组,每组电芯组包括至少一个方形电芯,其中,第一电芯组还包括一个模拟电芯,模拟电芯为一加热组件,方形电芯之间以及方形电芯与模拟电芯之间均设置有隔热垫,温度采集系统设置于电芯模组上方,方形电芯的正负极均朝上。本发明的动力电池模组可以有效模拟热失控情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热失控引发纯电动汽车起火事故频发,如何有效的控制电芯热失控后热蔓延至整个电池包甚至车体内部等安全性问题,目前仍是制约新能源汽车稳健发展的瓶颈。为了进一步研究模组、电池系统、车辆在电芯热失控时的安全性和防护功能有效性,急需提供一种新的动力电池模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进一步地改善电芯热失控后热蔓延至整个电池包甚至车体内部等安全性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壳体、设置于壳体内的电芯模组和温度采集系统;
所述温度采集系统包括:线束隔离托盘和低压柔性电压温度采集线,所述线束隔离托盘与模组上盖连接,所述低压柔性电压温度采集线设置于线束隔离托盘上;
所述电芯模组包括:至少两组并联的电芯组,每组电芯组包括至少一个方形电芯,其中,第一电芯组还包括一个模拟电芯,所述模拟电芯为一加热组件,所述方形电芯之间以及方形电芯与模拟电芯之间均设置有隔热垫,所述温度采集系统设置于所述电芯模组上方,所述方形电芯的正负极均朝上。
进一步地,所述线束隔离托盘设有卡扣,所述模组上盖设有与所述卡扣对应的凹槽;
其中,所述模组上盖设置于所述线束隔离托盘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低压柔性电压温度采集线包括:温度传感器、电压传感器和保险丝;
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激光焊接在电芯汇流排上;
所述电压传感器和所述保险丝通过所述卡扣固定在所述线束隔离托盘上,且通过热熔柱铆焊固定在所述线束隔离托盘上;
其中,所述低压柔性电压温度采集线通过热熔柱铆焊固定。
进一步地,动力电池模组还包括:高压快接底座、高压铜排和低压连接接口;
所述高压铜排与所述高压快接底座配合连接,所述高压快接底座与所述壳体一侧的模组端板连接;
所述低压连接接口设置于所述壳体另一侧的模组端板上;
其中,所述模组端板设置于壳体的相对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高压快接底座包括:
弹簧触指和触指安装座,所述弹簧触指通过触指固定螺栓固定在触指安装座上;
绝缘安装保护套,所述绝缘安装保护套设置在所述弹簧触指和所述触指安装座的外部;
其中,所述绝缘安装保护套的还设有卡扣,与所述模组端板的开孔配合卡接固定;所述弹簧触指卡接所述高压铜排与所述高压快接底座配合端。
进一步地,所述模拟电芯包括:
加热片和加热模块,所述加热片相对设置在所述加热模块的两侧,所述加热片通过加热电源线并联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加热模块的中心部分为缓冲支撑橡胶,所述缓冲支撑橡胶的相对两侧设置有第一隔热胶带和第二隔热胶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54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