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二次电池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315189.9 | 申请日: | 2020-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34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聪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航;王潇悦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制造 方法 | ||
根据在此公开的技术,提供一种能够防止由电极端子的上浮变形导致的外装体破损的技术。在此公开的制造方法包括:使第1端子(22)与端子连接部(14)的下表面(14a)接触,并且使第2端子(24)与端子连接部(14)的上表面(14b)接触的工序;使端子连接部(14)、第1端子(22)和第2端子(24)夹在焊头(H)与砧座(A)之间而实施超声波焊接的工序;以及将电极体(10)收纳到外装体内部的工序。并且,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焊头(H)的宽度尺寸(WH)比第2端子(22)的宽度尺寸(W2)长,并且砧座(A)的宽度尺寸(WA)比第2端子(22)的宽度尺寸(W2)长。由此,能够防止电极端子(20)的上浮变形,能够防止由变形的电极端子引起的外装体破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和采用该制造方法制造出的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作为车辆搭载用电源或个人计算机及便携终端的电源,其重要性不断提高。特别是锂离子二次电池由于重量轻且能得到高能量密度,所以优选用作车辆搭载用的高输出电源。作为这种二次电池的结构一例,可举出在层压膜制的外装体的内部收纳电极体的结构。这种结构的二次电池中,在电极体的两侧缘部形成有重叠了多层集电箔的端子连接部,在该端子连接部上连接有电极端子。该电极端子的一部分露出于外装体外部,与外部设备(车辆等)电连接。
将上述结构的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一例示于图6。该制造方法中,使用由第1端子122和第2端子124构成的电极端子120。并且,电极体110的端子连接部分114被夹在第1端子122与第2端子124之间。然后,在焊头H与砧座A之间夹入端子连接部分114、第1端子122和第2端子124,在从焊头H施加超声波的同时加压。由此,电极体110与电极端子120连接。这样,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使用超声波焊接的连接方法的一例。
然而,如果使用超声波焊接连接电极体和电极端子,则有时焊接后的电极端子(特别是第2端子)变形,使外装体(层压膜)破损。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由于超声波焊接时的压力,第2端子124的端部124a、124b有时从端子连接部114的上表面114b上浮而变形。如果产生这样的上浮变形,则第2端子124的端部124a、124b有可能与外装体接触而使外装体破损。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防止因该电极端子的上浮变形引起的外装体破损的技术的一例。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制造方法中,在对未涂布部的集合部(端子连接部)和电极端子进行超声波焊接的工序之后,实施对端子连接部与电极端子的接合部进行压制的工序。由此,能够将产生上浮变形的电极端子矫正为平坦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8-45975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13-65552号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26705号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16/208238号
发明内容
但是,由于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方法存在各种问题,所以要求能够更合适地防止电极端子的上浮变形引起的外装体破损的技术。具体而言,当在作为金属构件的电极端子发生一次上浮变形时,即使在其后的压制工序中矫正变形,也会产生返回到矫正前状态的回弹。如果在将电极体收纳在外装体内部之后产生该回弹,则可能因电极端子的接触而使外装体破损。另外,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方法中,需要在焊接工序之后实施压制工序,所以也成为工序数增加引起的生产效率降低和设备成本增加等的原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产生以往的各种问题,能够防止因电极端子的上浮变形而引起的外装体破损的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51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对话解交织的丰富消息嵌入
- 下一篇:三维形状加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