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314758.8 | 申请日: | 2020-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4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丁海涛;陈宁生;黄娜;王涛;邓明枫;胡桂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8B21/10 | 分类号: | G08B21/10;G08B25/01;G08B7/06;H04L29/08 |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邓小兵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质灾害 预警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其包括:步骤一:服务器根据地质实时监测预警数据、历史灾害数据和灾害预测数据,通过灾害预测模型生成危险区域预警信息,并将危险区域预警信息推送给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的预警处理平台;步骤二:解析出对应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步骤三:对位置信息与危险区域预警信息进行比对,若移动终端位于危险区域内,则向移动终端推送报警信息提示用户进行查看,同时根据为用户规划出离开危险区域的最佳撤离信息,当用户离开危险区域后,预警处理平台停止向移动终端推送报警信息,预警结束。本发明具有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响应时间快、操作简单等优点,也避免了群发预警信息导致的大量公共资源浪费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灾害预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全球范围内泥石流、滑坡、山洪、台风、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暴发频度、范围、规模和影响急剧增加。而我国是多山区和地质构造活跃的国家,自然灾害危害的区域广,大量人口被迫居住在高风险地带。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受到滑坡、泥石流的威胁,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仅在我国,就有7400万人不同程度地受到泥石流灾害的威胁;自2000年以来我国因灾死亡人数年均739人,年均经济损失42.7亿元。
目前我国自然资源部门、应急部门等相关管理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在汛期和地质灾害多发季节发布预警信息,通知人员撤离。发布信息主要通过手机短信、公共预警广播、电视、其它相关媒体,但这些信息主要是由政府部门采取群发的方式发布,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信息发布不及时,地质灾害发生时间通常从几分钟到及十几小时不等,层层审批后发布出去,可能灾害已经结束了。二、发布信息盲目性,对于手机而言,发布信息只能针对系统已经预先登记的手机,这些手机相对应的人员可能不在危险区域内,原系统不能判别是否在灾害危险区内。三、群发信息造成资源浪费,导致大部分不在危险区域的人员也都接到了相关信息,造成公共资源大量的浪费;四、对于相关媒体的信息发布而言,由于区域内人员的文化条件等差异可能导致相关人员没有及时看到相关信息。
综上所述,需要研发一种针对性更强新的预警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能够主动及时为用户推送预警信息,同时能够为身处地质灾害危险区域的用户规划合理撤离信息的地质灾害预警方法,本发明具有预警信息发布及时、响应时间快、操作简单等优点,也避免了群发预警信息导致的大量公共资源浪费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服务器根据地质实时监测预警数据、历史灾害数据和灾害预测数据,通过灾害预测模型为有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地质灾害的危险区域生成危险区域预警信息,并将危险区域预警信息推送给安装在移动终端上的预警处理平台;
步骤二:预警处理平台根据接收到的危险区域预警信息,解析出对应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
步骤三:由预警处理平台对位置信息与危险区域预警信息进行比对,若移动终端不在危险区域内,则不作处理;若移动终端位于危险区域内,则预警处理平台向移动终端推送报警信息提示用户进行查看,同时根据移动终端的位置信息为用户规划出离开危险区域的最佳撤离信息,当用户离开危险区域后,预警处理平台停止向移动终端推送报警信息,预警结束。
所述步骤一中,服务器每隔10-60分钟向预警处理平台推送一次危险区域预警信息,直至危险区域预警信息解除。
所述步骤一中,危险区域预警信息包括危险区域位置信息、地质灾害类型信息。
所述步骤三中,预警处理平台按5-30分钟一个周期对位置信息与危险区域预警信息进行比对。
所述步骤三中,报警信息包括振动和/或声音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1475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