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型自适应馈线自动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302958.1 | 申请日: | 2020-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54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9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人;朱中华;曾先锋;王霄翔;高超;霍永胜;孟建建;陈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G01R31/52;H02H7/28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110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自适应 馈线 自动化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改进型自适应馈线自动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配电终端采集含有噪声的零序电压电流信号;(2)接地故障发生后,判断故障线路的零序电压是否超过零序过电压启动门槛;(3)若超过,则接地选线元件启动并利用小波包分解零序电压电流信号;(4)计算暂态零序功率并自动调整零序电流极性;(5)根据暂态零序功率极性方向识别是否有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在本间隔下游;(6)自适应馈线自动化技术对故障进行定位与隔离后恢复供电。本发明能够提高选线准确率,缩短故障处理时间,结合故障路径自适应延时实现多分支选段,解决线路多分支、多供电方式下单终端选线选段的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配电网接地故障区段定位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改进型自适应馈线自动化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供电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快速有效地发现并隔离或消除故障越来越重要。单相接地故障是配电网中最常见的故障,约占80%以上。对于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后,故障点的电流非常微弱,线电压依然对称,系统可继续运行1~2h。然而,故障发生后,非故障相电压升高,若长时间带故障运行,引起绝缘的薄弱环节被击穿,将进一步发展成为两相或三相短路,使事故扩大,不利于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目前基于单相接地故障零序稳态电流进行故障选线的方法已经实际应用,但在实际挂网运行中准确率较低。由运行人员逐条逐段切断线路,利用零序电压或电流消失与否判断故障线路仍是常态。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更对设备寿命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这是因为小电流接地系统接地电流小,且易受接地故障位置、不平衡电流等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于故障零序电流暂态信号进行故障选线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配电网网络架构及运行方式复杂,具体到某一开关,其功率流向并不固定,传统方法在安装时已固定了零序PT、零序CT极性,不能随线路运行状态变化灵活调整,不利于得到正确的接地选线结果。由于传统的接地选线方法准确率不高,所以一般不投跳闸出口,而是向主站发信,由主站综合研判后遥控切断故障线路,待该线路失压分闸后,再由首开关合闸后,线路开关依次来电合闸,这种方法加入了馈线自动化功能,但恢复供电时间仍然较长。
综上所述,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配电网不断向智能化、高度自动化转变,但目前的接地选线方式仍有准确率不高、自动化程度低、隔离故障恢复供电时间长等缺点。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选线成功率较高,可投跳闸出口,不仅缩短故障隔离时间,还能提高自动化程度的改进型自适应馈线自动化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包括改进型自适应馈线自动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配电终端采集含有噪声的零序电压、零序电流信号;
(2)接地故障发生后,故障线路的零序电压上升,判断是否超过零序过电压启动门槛;
(3)若故障线路的零序电压超过零序过电压启动门槛,则接地选线元件启动;然后,利用小波包分解零序电压、零序电流信号;
(4)根据小波包处理后的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计算暂态零序功率,并自动调整零序电流极性;
(5)对零序电流极性调整后,根据暂态零序功率极性方向识别是否有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在本间隔下游;
(6)若识别出有单相接地故障发生在本间隔下游,则自适应馈线自动化技术对故障进行定位与隔离后恢复供电。
步骤(2)中,所述零序过电压启动门槛根据线路运行经验来确定。
步骤(4)中,所述小波包处理具体为对小波包系数阈值进行去噪处理,通过去噪处理后的小波包重构出零序电压和零序电流。
步骤(4)中,根据线路来电方向自动调整零序电流极性方向。
所述根据线路来电方向自动调整零序电流极性方向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3029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