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随动模具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98151.5 | 申请日: | 2020-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3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红;肖伟;沈竹才;祝俊;曹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博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37/12 | 分类号: | B21D37/12;B21D11/00;B21D55/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新慧恒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424 | 代理人: | 王皎 |
| 地址: | 2145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随动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下模包括随动模和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顶部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设置为球形结构,所述随动模包括支撑板和若干随动球体,所述随动球体固定设置于支撑板下方一侧,所述随动球体设置于凹槽内,相比现有技术,将原冲压过程中下模与加工件之间的点接触改变成面接触,极大的改善了加工件的受力状况,被折弯工件基本不出现划伤或者压痕,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合格率,适用于各种精度要求的板材加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压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随动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冲压模的下模具多为尖角,加工件与下模之间成点接触,容易造成应力集中,使得加工件在折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压痕和拉伤的情况,降低了合格率,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随动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随动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下模包括随动模和基座,所述基座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顶部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凹槽设置为球形结构,所述随动模包括支撑板和若干随动球体,所述随动球体固定设置于支撑板下方一侧,所述随动球体设置于凹槽内。
优选地,前述凹槽顶部靠近通孔中心一侧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随动球体的半径,便于随动模随上模下压运动,有效的将点接触变成面接触。
再优选地,前述随动球体与凹槽通过间隙配合设置,设置为间隙配合便于增加润滑剂,防止随动模出现卡死的情况。
更优选地,前述支撑板远离随动球体一侧设置有卡槽,通过在卡槽内设置簧片,使得模具工作完毕取走工件后可以自动复位。
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本发明将原冲压过程中下模与加工件之间的点接触改变成面接触,极大的改善了加工件的受力状况,被折弯工件基本不出现划伤或者压痕,有效的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合格率,适用于各种精度要求的板材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加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原冲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原冲压模具加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随动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的含义:1、上模,2、加工件,3、下模,4、随动模,5、基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具体的介绍。
一种随动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3。
根据图3和图4可知,在目前普通的折弯加工时,加工件2和下模3 会在图示接触点A处形成线接触,在板材变形的过程中,压力集中于A点所示的线上面,形成了压力集中,此刻下模3在A点始终对板材进行着摩擦, 容易形成压痕和摩擦产生的划痕。
根据图1和图2,对原有下模3进行改进,改进后下模包括随动模4和基座5,基座5上设置有通孔,通孔顶部设置有若干凹槽,凹槽设置为球形结构,随动模4包括支撑板401和若干随动球体402,随动球体402固定设置于支撑板401下方一侧,随动球体402设置于凹槽内。
凹槽顶部靠近通孔中心一侧设置有开口,开口的长度和宽度均大于随动球体402的半径,便于随动模402随上模下压运动,有效的将点接触变成面接触。
随动球体402与凹槽通过间隙配合设置,设置为间隙配合便于增加润滑剂,防止随动模出现卡死的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博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博林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81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珍稀树木用树干支撑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甘草配方颗粒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