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接缝浇注体、浇筑吊模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93834.1 | 申请日: | 202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2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刘芳;袁波;何本升;王锦芳;李青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G13/00 | 分类号: | E04G13/00;E04G17/00;E04G17/065 |
代理公司: | 广东勤诺律师事务所 44595 | 代理人: | 张雪华 |
地址: | 545006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配式 建筑 叠合 接缝 浇注 浇筑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接缝浇注体、浇筑吊模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两个水平放置的预制叠合板,预制叠合板的端部的上方间隔设置有多个混凝土支撑块,还包括现浇体,现浇体包括水平部和接缝部,还包括支撑横梁、连接螺杆、第一螺帽和可拆式连接件,第一螺帽通过螺纹连接于连接螺杆的上端部,第一螺帽布置于支撑横梁的上方,可拆式连接件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于连接螺杆的下端部,可拆式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内螺纹;连接螺杆位于接缝部的内部。本发明的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接缝浇注体、浇筑吊模及其施工方法,可避免或减少在浇捣时预制叠合板接缝位置出现混凝土漏浆的现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接缝浇注体、浇筑吊模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预制叠合板构件是每个装配式建筑必用的构件,叠合板之间的拼接多采用的是接缝后浇筑的形式,目的是有效保证两块叠合板之间的连接稳定。叠合板间的接缝目前多采用的施工形式是在叠合板底部支设浇筑模及支撑系统,而后向接缝浇捣混凝土与预制叠合板凝结成型浇筑体,由于接缝的浇筑体自身结构的问题,预制叠合板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会随混凝土的浇筑产生一定的上浮力,使得叠合板向上移动,从而使得叠合板与底部支撑模板之间产生一定的缝隙,导致叠合板接缝位置混凝土漏浆,造成叠合板接缝位置混凝土不合格,无法和叠合板一样达到免抹灰的效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接缝浇注体、浇筑吊模,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接缝浇注体、浇筑吊模,避免或减少在浇捣时预制叠合板接缝位置出现混凝土漏浆的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接缝浇注体,包括两个水平放置的预制叠合板,两个预制叠合板间隔设置,预制叠合板的端部的上方间隔设置有多个混凝土支撑块,
还包括现浇体,现浇体包括水平部和接缝部,接缝部位于水平部的下方,接缝部位于两个预制叠合板之间,水平部位于预制叠合板的上方,混凝土支撑块镶嵌于水平部;
还包括支撑横梁、连接螺杆、第一螺帽和可拆式连接件,第一螺帽通过螺纹连接于连接螺杆的上端部,第一螺帽布置于支撑横梁的上方,可拆式连接件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于连接螺杆的下端部,可拆式连接件的另一端设置有内螺纹;支撑横梁架设于混凝土支撑块的上方且位于水平部的内部,连接螺杆位于接缝部的内部,可拆式连接件位于接缝部内且可拆式连接件的下端面于接缝部的下端面齐平。
进一步的,所述预制叠合板的端部设置有接缝钢筋段,相邻的两个预制叠合板的接缝钢筋段焊接,接缝钢筋段位于接缝部的内部;预制叠合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外漏的表面钢筋段,表面钢筋段位于水平部的内部。
本发明的装配式建筑叠合板接缝浇筑吊模,包括吊装浇筑模,还包括对拉组件和用于架设在两个预制叠合板之间的缝隙的上方的支撑横梁,吊装浇筑模通过对拉组件与支撑横梁连接;对拉组件包括连接螺杆、第一螺帽、可拆式连接件、可拆螺杆和第二螺帽,第一螺帽通过螺纹连接于连接螺杆的上端部,第一螺帽布置于支撑横梁的上方,可拆式连接件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于连接螺杆的下端部,可拆螺杆的上端部通过螺纹连接于可拆式连接件的另一端,第二螺帽通过螺纹连接于可拆螺杆的下端部,可拆式连接件的下表面与吊装浇筑模贴合;第二螺帽布置于吊装浇筑模的下方;所述吊装浇筑模与预制叠合板接触的边缘设置有封闭橡胶片/条。
进一步的,所述封闭橡胶片/条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粘接预制叠合板的双面胶。
进一步的,所述封闭橡胶片/条通过双面胶与吊装浇筑模通过双面胶粘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两个用于设置在支撑横梁和预制叠合板之间的混凝土支撑块,两个混凝土支撑块分别与支撑横梁的两端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支撑块的上表面设置有铁丝,混凝土支撑块通过铁丝与支撑横梁捆绑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38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