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古遗址的地下水疏控管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87041.9 | 申请日: | 202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17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曹静;杨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1/00 | 分类号: | E02D1/00;E02D3/10 |
代理公司: | 西北工业大学专利中心 61204 | 代理人: | 慕安荣 |
地址: | 710062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遗址 地下水 疏控管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古遗址的地下水疏控管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古遗址的地下水疏控管,包括疏控管壳体、芯管和两个温湿度传感器;所述芯管位于该疏控管壳体内;所述两个温湿度传感器分别固定在该疏控管壳体两端的中心;所述芯管的管壁呈齿状,是将超细玻璃纤维滤纸展开后正反折叠形成同折扇扇面的压褶片卷制为筒状而成,并由该压褶形成了连续的外齿和内齿;将两个温湿度传感器分别粘接在所述芯管两端的内表面,并使各温湿度传感器分别露出所述芯管该端端面1cm;温湿度传感器响应直径为R;各温湿度传感器连接线沿外齿与疏控管壳体间的间隙分布;所述温湿度传感器记录数据;
使用所述古遗址的地下水疏控管的方法是:
步骤1,地下水位埋深及含水层勘测:
根据GB50021-2001中《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实施勘探;由地下水结构含水率变化分布得到毛细管悬水带深度A1;中间带的深度为A2;毛细水带的深度为A3,该毛细水带由遗址所处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引起地下水位变化范围的变化值为△A3;即所述地下水位埋深A=A1+A2+A3;其中:A1为毛细管悬水带深度;A2为中间带深度;A3为毛细水带深度,△A3为遗址所处地区季节性气候变化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后毛细水带A3的变化值;
步骤2:确定地下水疏控管的布点:
所述确定地下水疏控管的布点是确定遗址保护范围区域内进行地下水疏控管的布点位置;所述遗址保护范围区域分为无文物遗存的土遗址保护区域和有文物遗存的土遗址保护区域;
所确定地下水疏控管的布点采用“口”字形布点和“米”字形布点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口”字形布点用于保护区域边界布局,“米”字形布局用于遗址保护区域范围内部布局;各地下水疏控管分布在“口”字形和“米”字形的交叉点及端点,并使地下水疏控管的数量不少于9处;当两个地下水疏控管布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超过2米时,在所述两个地下水疏控管布点之间的中间点处增加新的布点;
当所述遗址保护范围区域内有文物遗存时,需对遗址内的文物遗存单独采用环绕文物遗存与遗址接触的外廓布点方式安置地下水疏控管;
步骤3:疏控管布点打洞及探洞深度d的确定;
在确定的地下水疏控管布点处打洞,用于安置地下水疏控管;采用铲头直径为5~10cm的洛阳铲土铲打洞;其中,“米”字形布局中各疏控管位点均采用铲头直径为5cm的洛阳铲土铲打洞,得到直径为5cm探洞;“口”字形布局中各疏控管位点均采用铲头直径为10cm的洛阳铲土铲打洞,得到直径为10cm探洞;
所述打洞的具体过程执行国家文物局《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中的规定;
所述探洞深度d以步骤1得到的地下水位埋深A及土壤含水层勘测结果为依据;探洞深度d以能实现将饱水带的水分通过疏控管的毛细作用带至地表即可,即d=A1+A2+△A3;即安置的地下水疏控管的探洞深度d能使地下水疏控管的底端温湿度传感器探头接触到毛细水带即可实现将浅水层水分通过疏控管的毛细作用带至地表;得到孔径与深度均满足要求的放置地下水疏控管的探洞;
步骤4:地下水疏控管长度D的确定与安放:
所述地下水疏控管长度D=d-1cm;所述d是探洞深度;
在安放所述地下水疏控管时,分别将与各探洞直径相适应的地下水疏控管放入该探洞中,并使位于该地下水疏控管下端的温湿度传感器探头接触到所述毛细水带;
将各所述地下水疏控管中的各温湿度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系统,采用modbus协议,网络结构模型,串行接口,以及RS485连接方式记录数据,实现对遗址大气裸露面以及遗址地下层水湿变化实时有效监测,通过数据分析和比较为古遗址长久保存提供科学的地下水文环境变化资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师范大学,未经陕西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704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