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模态交互的虚拟实验系统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84617.6 | 申请日: | 2020-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510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 发明(设计)人: | 冯志全;肖梦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G06V40/20;G06V10/764;G06V10/82;G06N3/0464;G06N3/048;G06N3/08 |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李修杰 |
| 地址: | 25002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模态 交互 虚拟 实验 系统 方法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模态交互的虚拟实验系统及方法,该实验系统主要包括输入层、感知与识别层、融合层以及应用层。该方法包括:分别通过视觉通道、触觉通道和听觉通道,采集相应的视觉信息、传感信号以及语音信号;分别对不同通道的信息进行识别;根据识别结果,采用基于决策层面的多模态融合方法,在AR平台上对视觉通道、触觉通道和听觉通道的模态信息所构建的相应向量集进行融合;根据融合结果,采用语音导航、视觉显示以及触觉反馈的方式呈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通过本申请,能够充分利用多种通道,并采用多模态融合的方法实现实验过程,有利于降低用户操作负荷,提高实验的沉浸感,提高虚拟交互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虚拟实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多模态交互的虚拟实验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利用增强现实技术呈现虚拟实验的方法,在教学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有化学危险品和危险实验现象的化学教育领域,虚拟实验的应用更加迫切。如何设计虚拟实验方法及实验系统,从而规避学生操作实验的风险以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是虚拟实验设计中的重要问题。
目前的虚拟实验方法,通常是利用增强现实技术,通过视觉通道完成对真实世界与虚拟场景的渲染呈现。具体地,通过SLAM定位、卡片标记识别或者手势识别技术完成虚拟融合和虚拟交互。
然而,目前的虚拟实验方法中,由于主要通过视觉通道这一单一的方式实现虚拟融合,使得用户的操作负荷过重,从而导致虚实交互效率较低,进而使得用户对实验的真实性体验不够好。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基于多模态交互的虚拟实验系统及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虚拟实验方法使得虚实交互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多模态交互的虚拟实验系统,所述实验系统包括:输入层、感知与识别层、融合层以及应用层;
所述输入层,用于通过视觉通道采集人手骨骼节点的深度信息,通过触觉通道采集传感信号以及通过听觉通道采集语音信号,所述人手骨骼节点的深度信息包括:人手关节点坐标,所述传感信号包括:磁信号、光敏信号、触摸信号和震动信号;
所述感知与识别层,用于对视觉通道和听觉通道的信息进行识别,以及对触觉通道的信息进行感知;
所述融合层,用于根据所述感知与识别层的识别结果,分别对视觉通道、触觉通道和听觉通道的模态信息构建相应的向量集,以及,采用基于决策层面的多模态融合方法,在AR平台上对不同通道的所述向量集进行融合,其中,不同通道在一定时间段内内的状态组合构成一个状态向量,向量集中包括多个状态向量,所述模态信息包括:视觉通道、触觉通道以及听觉通道的信息和表达的状态;
所述应用层,用于根据所述融合层的融合结果,采用语音导航、视觉显示以及触觉反馈的方式呈现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可选地,所述感知与识别层包括:
视觉信息识别模块,用于构建AR环境,在卷积神经网络中训练手势识别模型,以及根据输入层所捕获的人手骨骼节点的深度信息,利用所述手势识别模型进行手势识别;
传感信号感知模块,用于利用磁传感器、光敏传感器、触摸传感器和震动传感器感知3D打印容器的位置和行为;
语音信号识别模块,用于利用API关键词识别的方法识别实验过程中的语音,以及通过语音进行人机交互。
可选地,所述融合层包括:
向量集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感知与识别层的识别结果,分别对视觉通道、触觉通道和听觉通道的模态信息构建相应的向量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未经济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46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