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监测电接触部位过热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83494.4 | 申请日: | 2020-04-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38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华;刘雄;杨爱军;刘定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K11/00 | 分类号: | G01K11/00;G01K1/02;G01N3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覃婧婵 |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接触 部位 过热 方法 | ||
本公开揭示了一种监测电接触部位过热的方法,包括:确定电接触部位过热与涂覆于电接触部位的导电膏受热分解产生的特征气体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涂覆于电接触部位的导电膏受热分解产生的特征气体进行检测;根据所述电接触部位过热与涂覆于电接触部位的导电膏受热分解产生的特征气体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判断电接触部位的温度。本公开通过检测特征气体成分确定电接触部位的温度,能够实现非接触式和实时在线监测。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电力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监测电接触部位过热的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电力系统不断地向高电压、远距离、大容量等方向发展,然而,不断提高的电压等级以及输电容量都加剧了电气设备电接触部位过热的问题,严重危害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目前,国内外针对电气设备电接触部位过热的监测主要是通过测温来实现,包括:测温片测温法、红外测温法、光纤测温法以及声表面波无线测温法。其中,测温片测温法需人工定时查看,难以实现在线监测;红外测温法易被遮挡,难以反映电接触部位的真实温度;光纤测温法和声表面波无线测温法成本高且难以实现非接触式测温。
在微观层面,电力设备电接触是导体间的点接触,其有效接触面积很小,因而电接触的接触电阻较大,且在通电工作时接触电阻产生的热量又会进一步导致接触电阻增大,从而产生更多热量,陷入恶性循环,并最终导致电力设备电接触部位过热的发生。为了减小电接触的接触电阻、提高通流能力,在安装过程中需要在电接触部位涂敷导电膏(电力复合脂)。导电膏的合理使用能有效的改善电接触部位的过热状况,但是由于工艺缺陷、安装不规范或负荷突然增加等原因,电接触部位过热仍时有发生。在过热过程中,电力复合脂中的基础油或添加剂会因热应力发生一定程度的分解,产生种类丰富的气体,这些气体中蕴含了大量特征信息,为电接触部位过热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监测电接触部位过热的方法,通过检测电接触部位过热时不同温度对应的特征气体,对电接触部位的温度进行监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监测电接触部位温度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00:确定电接触部位过热与涂覆于电接触部位的导电膏受热分解产生的特征气体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
S200:对涂覆于电接触部位的导电膏受热分解产生的特征气体进行检测;
S300:根据所述电接触部位过热与涂覆于电接触部位的导电膏受热分解产生的特征气体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判断电接触部位的温度。
优选的,所述电接触部位过热与涂覆于电接触部位的导电膏受热分解产生的特征气体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包括:
电接触部位温度大于等于140℃时,特征气体包括2-辛酮或十七烷;
电接触部位温度大于等于160℃时,特征气体包括己醛和十一烷;
电接触部位温度大于等于180℃时,特征气体包括辛醛和十二烷;
电接触部位温度大于等于200℃时,特征气体包括2-壬酮和对二甲苯。
优选的,若检测到2-辛酮和十七烷中的任一种,则判断电接触部位的温度大于等于140℃。
优选的,若同时检测到己醛和十一烷,则判断电接触部位的温度大于等于160℃。
优选的,若同时检测到辛醛和十二烷,则判断电接触部位的温度大于等于180℃。
优选的,若同时检测到2-壬酮和对二甲苯,则判断电接触部位的温度大于等于200℃。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监测电接触部位温度的装置,包括:
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涂覆于电接触部位的导电膏受热分解产生的特征气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34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