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超声雾化喷射的钎焊新技术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83473.2 | 申请日: | 2020-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5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彦振;李德格;孙强;黄秉方;曹毅;郑超;刘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 主分类号: | B23K1/06 | 分类号: | B23K1/06;B23K3/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超声 雾化 喷射 钎焊 新技术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超声雾化喷射的钎焊新技术,属于焊接领域和涂层领域。所发明的手持式超声雾化喷射钎焊装置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装置有环形压电陶瓷超声发生器、不锈钢振动膜片、可调温加热环、Al2O3隔热层、进料导向管等,外部有一支撑导向瞄准装置,可以为钎焊提供定位基准。可调节温度的加热环与超声振动膜片结合形成半封闭腔室,待钎焊材料在腔室内被加热至熔融状态,在超声信号的激励下,熔融钎料被高速喷射至待钎焊位置,由于熔融钎料的体积小,速度快,可以快速地渗入到待钎焊缝隙中形成钎焊效果良好的部件,关闭超声驱动信号和加热电源即可终止其工作。该装置还可以与三维运动平台结合实现精密零件的定点精准钎焊。对于易氧化的钎料,工作时需要惰性气体保护。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焊接领域,涉及一种基于超声雾化喷射技术、压电技术和钎料熔融控制技术的钎焊新技术。
技术背景
钎焊技术历史悠久,在20世纪以后得到快速发展。机械制造领域的硬质合金刀具、油田钻井的钻具、汽轮机的叶片等都需要钎焊技术;另外电子工业和仪表领域也越来越需要钎焊技术的辅助,Intel的九代酷睿CPU为了得到更好的散热效果也采取了钎焊工艺。钎焊不同于其他的焊接技术,与熔焊相比,钎焊不熔化母体;与压力焊相比,钎焊没有外力的作用。可以焊接同种金属,也可以焊接不同的金属。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逐渐演变出多种钎焊技术,最常见的就是烙铁钎焊,常用于小型电路板中电子元器件的焊接,此外还有诸如波峰钎焊、火焰钎焊、浸沾钎焊、感应钎焊、炉中钎焊和真空钎焊等。
目前钎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钎料熔融以后的流动性和润湿性问题,一方面是通过开发新的钎料来改善材料的性能,另外就是改善钎焊工艺来增强钎料的流动性。主流方法就是引入外力如电磁场、超声波或者是电场等来改善钎料的流动性。磁场辅助钎焊存在磁力搅拌力度不足、效果不明显的问题;电场辅助钎焊中电场的引入有利于改善材料界面传质效果,但是单纯的静电场也存在促进介质流动效能较低的问题。常用的超声辅助钎焊方式主要是利用超声与待钎焊工件相连接;或者是超声部分与钎焊头相接,将产生的高频机械振动传导至工件接缝处,去除工件表面的氧化膜,改善熔融状态钎料的流动性,促进钎料在焊缝中的流动。此外超声振动还可以细化晶粒,改善焊缝的机械性能。但是现行的超声辅助钎焊存在功率损耗大,单一超声辅助钎焊还存在加热环境均温性差,易形成“皮下潜流层”,不利于改善材料润湿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钎焊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超声雾化喷射技术的钎焊新方法及相应的装置。
本发明的原理是:在所发明的手持式超声雾化喷射钎焊装置内部,从下往上依次装置有环形压电陶瓷超声发生器、不锈钢振动膜片、可调温加热环、Al2O3隔热层、进料导向管等,外部有一支撑导向瞄准装置,可以为钎焊提供定位基准。可调温加热环与开有特制小孔(小孔直径可在数微米至数百微米)的不锈钢振动膜片形成半封闭储液腔,加热环外部有Al2O3隔热层进行保护,一是防止热量散失,二是可以保护手持式钎焊装置其他部件不被高温损坏。加热环将进给的钎料加热至熔融状态,此时若不施加超声驱动信号,由于熔融钎料表面张力的存在,钎料不会自行滴落。此时施加超声驱动信号,熔融钎料即可在超声信号的激励作用下以一定的速度喷射出喷口。由于本装置喷射出的熔融状态的钎料具备一定的动能,且尺寸仅在微米级别,可以非常容易地喷射进入到焊缝中,并且在动能的作用下,撞击到待钎焊工件上可以有效改善其润湿性不足以及虚焊的问题,该工作方式不同于常规的钎焊机理。对于易氧化的钎料,可在保护性气氛中开展工作。停止施加超声信号,即可停止喷射,终止工作只需关闭加热电源和超声驱动信号。
本发明的特点如下:
1.本发明的超声雾化喷射钎焊新方法是基于超声雾化喷射的原理,熔融的金属钎料在超声的作用下具备一定的动能,以一定的速度喷射至待钎焊缝隙中,通过控制喷头与工件的相对运动,即可获得具有特定焊接区域的工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34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超声雾化技术的超高频金属3D打印方法
- 下一篇:精液收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