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超声雾化技术的超高频金属3D打印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83331.6 | 申请日: | 2020-04-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248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 发明(设计)人: | 张彦振;李德格;曹毅;孙强;黄秉方;郑超;刘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 主分类号: | B22F3/115 | 分类号: | B22F3/115;B33Y10/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超声 雾化 技术 超高频 金属 打印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超声喷射技术的高效金属3D打印新方法,属于3D金属打印及微纳制造领域。所发明的金属3D打印方法需要一个可调节温度的高温储液腔室,将待打印金属加热至熔融状态;该储液腔室底部开有喷孔;熔融金属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不会发生自行滴落的现象,将超声变幅杆的振动头探入熔融金属内部并与喷孔保持合适的距离,超声变幅杆的高频振动可以将液态金属以同样的频率从喷孔喷出,形成一连串具有一定初速度的金属微液滴。该装置可在超声范围内的频率工作,具有很高的打印效率。通过精确控制加热温度和打印喷孔的尺寸,可以实现微细零部件甚至大尺度零部件的高效高精度打印。通过控制超声喷孔的位置,可以实现指定位置的3D打印。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增材制造及微纳制造领域,涉及一种基于超声雾化技术和金属材料熔融控制技术的金属增材制造新方法。
技术背景
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基于离散堆积成形思想的成形技术。该技术借助计算机、CAD等工具,对三维实体进行切片分层,用逐层变化的截面来逐层构建三维形体。该技术无需模具和夹具,而且具有构建复杂形状的能力,相比于传统的减材制造而言具备较高的材料利用率。目前对于塑料等非金属材料的3D打印已经基本达到商业应用的水平,但是对于金属的3D打印,目前还一直处于实验室阶段。
当前的金属3D打印主要为金属粉末烧结技术,另外还有熔滴打印技术,超声波3D金属打印技术等。对于金属粉末烧结技术,根据其采用热源的不同,又可分为电子束熔融技术、电子束焊接技术和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等,该技术受热源尺寸和金属粉末大小的限制,通常不能打印特征尺寸小于一个毫米的金属构件;且电子束对环境要求较高,需要真空环境,而激光设备也较为昂贵。熔滴打印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将待打印金属在喷头内加热至熔融状态,然后借助持续的背压或脉冲性机械压力实现金属的连续打印或者按需打印。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打印精度难以提高,此外打印频率不足导致效率低下。目前得到局部应用的超声波3D金属打印技术主要是将待打印金属箔层叠在一起,利用超声机械力实现金属箔的层间连接,整个过程金属不会熔化,但是该方法需要后续机加工处理,材料利用率低,不能制备具有复杂结构的部件,应用受到限制。而传统的超声雾化技术,一般仅应用于液体介质(大部分是水)的雾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超声喷射技术的高效金属3D打印新方法,可适用于制备微小金属零部件乃至大尺度精密金属零部件的增材制造技术。
本发明的原理是:可调节温度的高温陶瓷腔室与设有喷孔的端盖结合形成一个半开放的储液腔。首先在可调节温度的高温陶瓷腔室中,将待打印金属加热至熔融状态,此时熔融金属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不会从喷孔发生自行滴落的现象;将具有保护层的超声变幅杆插入到熔融金属液面以下,并与喷孔保持一定的距离。超声变幅杆的高频振动可将液态金属以同样的频率从喷孔喷出,形成具有一定初速度的金属微液滴。通过调节喷孔与承印面之间的距离,可以使金属微滴在凝固之前打印到承印面上。该装置可在100KHz以上的喷射频率下工作,从而实现了熔融金属的高频高效喷射;关闭超声驱动信号即可使系统停止工作。通过控制该系统喷射口与工件相对位置的移动,即可实现待打印金属的二维图案和三维构件的制备。
本发明的特点如下:
1.本发明的超高频金属3D打印方法是基于超声喷射的原理,喷射频率可超过100KHz,喷射金属滴的大小与使用的喷孔大小相当,为几十到数百微米,使其非常适合于微小精密金属零部件的快速成型,甚至是应用于中小型零部件的制作。
2.本发明兼具熔滴打印和超声打印的优势,可以兼容多种金属,且具备高效和高精度的特点。
3.通过控制打印头与工件之间轨迹的变化,可制备具有复杂结构的微小金属部件,设备结构简单,易于操作。
4.本发明生成的熔融金属液滴在微米级别,和常规金属晶粒尺寸在同一尺度,微米级金属液滴的快速冷却,可以获得不同于常规方法的结晶效果,获得更优异的晶体组织。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33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孔体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超声雾化喷射的钎焊新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