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绿色建筑的多功能窗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72333.5 | 申请日: | 2020-04-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18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 发明(设计)人: | 贾燕;何淑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贾燕 |
| 主分类号: | E06B7/02 | 分类号: | E06B7/02;E06B7/08;E05F15/603 |
| 代理公司: | 重庆晟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8 | 代理人: | 孔玲珑 |
| 地址: |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绿色 建筑 多功能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绿色建筑的多功能窗,其包括第一窗体和第二窗体;第一窗体包括若干个第一窗叶,第一窗叶包括第一叶板和第二叶板且该两个叶板之间的夹角可调;第二窗体包括若干个第二窗叶,第二窗叶包括第三叶板和第四叶板且该两个叶板以V字形固定在一起夹角不可调;第一叶板与第二叶板朝向第二窗体一侧的夹角α至少分为三个档位,分别对应窗户处于不透气不透风、透气不透风以及透气透风三种状态。本发明的窗户有不透气不透风、透气不透风以及透气透风三种状态,处于第二种状态时,窗户可以将室外的风阻挡下来,使其无法以较高的速度吹入室内,同时又能保证室内、室外低速气体的正常流通,从而可以提升大风天气时室内的舒适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窗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绿色建筑的多功能窗。
背景技术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绿色建筑技术注重低耗、高效、经济、环保、集成与优化,是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利益共享,是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手段。
窗户虽然诞生了几百上千年,但是除了基本的功能外,几乎没有增加更多的功能,即,目前市面上的窗户,所具备的功能就是:采光功能,打开时具有通风、透气的功能,关闭时又具有挡风、挡雨、隔音等功能。这些功能从窗户诞生时就具备,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窗户虽然在材料、结构、隔音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并未增加除上述基本功能以外的其他功能。比如,目前的窗户在打开时,室外的风可以吹入室内,室内的气也可以流动到室外,起到通风、透气的作用。但是,在某些情形下,我们希望有这样的效果:窗户能阻挡室外的风吹入室内,同时又能保证室内、室外低速的气体相互流动,以保证房间的透气性,比如当室外的风较大时,窗户若能阻挡室外的风吹入室内,同时又能保证室内的气体可以流动至室外以及室外低速的气体可以流动至室内,这样不仅能保证室内外空气的流动性,还能避免室外的大风对室内造成影响。基于此,申请人希望对现有的窗户进行改进,使其具备新的功能,即增加透气、不透风的功能。
说明:本文所说的透气是指室内、室外低速的气体能够相互流通,即在无风压的情况下,室内的气体可以正常的流动到室外,室外的气体也可正常的流动到室内;所说的透风是指室外的风能够顺畅的吹入室内,即室外的风能够在不降速的情况下吹入室内,不透风则是指室外的风无法顺畅的吹入室内,即使进入室内风速也会大大降低,甚至几乎无风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对窗户的结构进行改进,使其增加透气、不透风的功能,即,在保证室内外的气体可以正常流通同时,还能阻挡室外的风进入室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绿色建筑的多功能窗,其包括:
第一窗体,包括第一窗框、若干个第一窗叶以及驱动部件;所述的第一窗框为矩形框;各所述的第一窗叶等间距排列成一排且均竖向安装于所述第一窗框的框体内,第一窗叶包括第一叶板和第二叶板,第一叶板的一侧与第二叶板的一侧以合页的形式连接在一起且两者的夹角可调;所述的驱动部件用于调节第一窗叶的开合程度,即用于驱使第一叶板和第二叶板旋转以调节两者之间的夹角;
第二窗体,包括第二窗框和若干个第二窗叶;所述的第二窗框也为矩形框;各所述的第二窗叶也等间距排列成一排且均竖向安装于所述第二窗框的框体内,第二窗叶包括第三叶板和第四叶板,第三叶板和第四叶板以V字形固定在一起且两者的夹角固定不可调;
其中,第一窗框和第二窗框叠加固定在一起,且两者内框的形状一致且完全重叠;第二窗叶的数量比第一窗叶多一个,各第一窗叶错落布置在各第二窗叶之间的间隙的侧旁;且,各第一窗叶的第一叶板在旋转的过程中,不会与相邻的第一窗叶的第二叶板干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贾燕,未经贾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7233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