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气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67404.2 | 申请日: | 2020-04-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170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 发明(设计)人: | 泽崎佳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R13/502 | 分类号: | H01R13/502;B60R16/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邓宗庆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设备 | ||
本说明书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其具备相对于与其他装置的接触较牢固的连接器而不需要无用的空间。本说明书公开的电气设备具备与框体的侧面连接的连接器(20)。连接器(20)具备连接器主体(21)、上壳体(25)、下壳体(28)及防护板(29)。连接器主体(21)具备与电气设备的框体内部的电气装置导通的连接器端子(22)。上壳体(25)覆盖连接器主体(21)的背面。下壳体(28)固定于连接器主体(21)的下部,并且固定有屏蔽管(42),所述屏蔽管(42)包围与连接器端子(22)连接的电力线缆(41)。防护板(29)固定于下壳体(28),并向上壳体(25)与连接器主体(21)之间延伸。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电气设备。特别涉及在侧面连接有连接器的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电气设备有时在框体的侧面连接有连接器(例如日本特开2018-111420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90366号公报(专利文献2))。如车辆的前舱(frontcompartment)那样,当在收容有各种装置的空间中也配置有电气设备的情况下,连接器有时会由于与其他装置的碰撞而受到损伤。由于在连接器的内部具备与电气设备内部的电气装置导通的端子,所以若连接器破损,则电气设备有可能会失去功能。或者,在向连接器内部的端子施加高电压(100伏特以上的电压)的情况下,若连接器破损,则被施加了高电压的端子有可能露出。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搭载在车辆的前舱中的电气设备(电力转换器)。在电力转换器的后方配置有制动致动器。在专利文献1的电力转换器中,连接器设置在朝向车辆的后方侧的侧面上,在连接器的两侧具备比连接器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保护器。若在碰撞时电力转换器后退,则保护器比连接器先与制动致动器接触,向后方推开制动致动器。结果,避免了连接器与装置接触。专利文献2的电气设备(电力转换器)在其框体中具备连接器的收容部。通过加厚收容部的壁的厚度,能够保护连接器。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需要在连接器的两侧配置保护器,需要用于配置保护器的空间。在采用专利文献2的技术的情况下,为了设置连接器收容部,需要较大的空间。即使不是车载用的电气设备,也希望连接器较牢固。本说明书提供一种电气设备,其具备相对于与其他装置的接触较牢固的连接器而不需要无用的空间。
本说明书公开的电气设备具备与框体的侧面连接的连接器。连接器具备连接器主体、上壳体、下壳体及防护板。连接器主体具备与电气设备的框体内部的电气装置导通的端子。上壳体覆盖连接器主体的背面。下壳体固定于连接器主体的下部,并且固定有屏蔽管,所述屏蔽管包围与端子连接的线缆。防护板固定于下壳体,并向上壳体与连接器主体之间延伸。
与连接器连接的线缆大多具备屏蔽管,连接器多具备固定屏蔽管的下壳体。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使防护板从下壳体延伸,并保护连接器主体。由于在上壳体的内侧具备防护板,所以在连接器的外侧不需要无用的空间。
一般来说,保护连接器主体的背面的上壳体多由树脂或铝制造。另一方面,为了使屏蔽管与电气设备的框体导通,连接有屏蔽管的下壳体多由金属(典型地为钢板)制造。下壳体可以由强度比上壳体高的金属制造。由于在上壳体的内侧配置有强度较高的金属制的防护板,所以能够牢固地保护连接器主体。在上壳体由铝制造的情况下,防护板可以由强度比铝高的钢板制造。
防护板可以仅固定于下壳体。特别是,防护板可以由下壳体悬臂支撑。即,防护板的上端可以是自由端。当防护板的上端为自由端时,防护板能够相对于碰撞荷重挠曲,能够缓和碰撞的冲击。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详细情况和进一步的改良在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搭载有实施例的电力转换器的混合动力车的前舱的立体图。
图2是电力转换器及其周边的侧视图。
图3是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74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