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支线货机多装载单元随机货物快速配载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67251.1 | 申请日: | 2020-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4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昕喆;李国举;代君;张翔;王正鹤;苗楠;王晓璐;刘战合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K17/00 | 分类号: | G06K17/00;G06Q10/08;B65G65/06;B65G47/82;G06T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李朦 |
地址: | 450046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支线 货机 装载 单元 随机 货物 快速 配载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支线货机多装载单元随机货物的快速配载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配载时:
S1、将支线货机内部的机舱划分为四个装载单元,并按照从支线货机的机舱前部到尾部的顺序分别设置为前置装载单元A、前置装载单元B、后置装载单元A以及后置装载单元B;
S2、根据S1中前置装载单元A、前置装载单元B、后置装载单元A以及后置装载单元B的配载体积、重量要求模拟生成与其对应的装载单元模型;
S3、将待装载到四个装载单元内的随机货物逐个输送到指定位置进行其几何尺寸以及重量的扫描,并根据扫描后得到的数据生成货物标准化装载模型,而后将货物标准化装载模型按照配载逻辑算法逐个纳入到装载单元模型中,形成针对四个装载单元的最终装载方案;
S4、根据S3中扫描到的随机货物的几何以及重量数据生成对应的条形码,并将条形码贴到对应的随机货物上,在贴码之后根据最终装载方案的配载信息选择性将随机货物进行扫码;
S5、将扫码后的随机货物输送到预定位置,通过预定位置将随机货物装载到对应的装载单元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线货机多装载单元随机货物的快速配载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装载单元A、前置装载单元B、后置装载单元A以及后置装载单元B均为形状规则的立体空间,且其相应的重心均位于对应的装载单元中心上;在扫码阶段中,所述随机货物的传送速度为扫码时相应的动态扫码速度的0.9倍;在贴码阶段中,所述随机货物的传送速度为S3中扫描随机货物速度的0.9倍。
3.一种利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线货机多装载单元随机货物的快速配载方法的配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入口传送部、扫描测量部、集中控制部、贴码部、扫码部、推送部以及出口传送部,其中,
所述入口传送部用于将随机货物运载到预定位置,而后将随机货物传输到扫描测量部位置;
所述扫描测量部用于对随机货物进行几何尺寸以及重量的扫描,并将扫描得到的数据传输到集中控制部;
所述集中控制部通过扫描得到的数据生成随机货物的信息条码以及生成货物标准化装载模型、装载单元模型,而后生成最终货物配载方案,并控制入口传送部、推送部、扫码部以及出口传送部的工作状态;
所述贴码部在接收到集中控制部中关于随机货物的扫描信息后对随机货物贴相应的条形码;
所述扫码部用于按照最终货物配载方案扫描贴码部过来的带有贴码的随机货物;
所述推送部用于将扫码后的随机货物推送到出口传送部位置,且所述推送部与扫码部、出口传送部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出口传送部用于将推送过来的随机货物输送到出口位置,所述出口位置与装载单元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支线货机多装载单元随机货物的快速配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传送部包括入口传送带、循环传送带以及驱动运行电机;所述入口传送带远离循环传送带的一端与循环传送带之间设有安全距离S。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支线货机多装载单元随机货物的快速配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扫描测量部包括几何尺寸扫描系统以及货物称重系统,其中,所述几何尺寸扫描系统用于扫描随机货物的几何尺寸,所述货物称重系统用于测量随机货物的重量;所述几何尺寸扫描系统与货物称重系统均与集中控制系统电性连接;所述扫描测量部与贴码部之间的距离为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支线货机多装载单元随机货物的快速配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中控制部包括控制器以及计算机,所述计算机用于接收、存储、传输数据、生成三维模型,以及配载逻辑运算。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支线货机多装载单元随机货物的快速配载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贴码部包括条形贴码机,所述贴码机与集中控制部电性连接;所述扫码机与推送部之间的距离为L;所述扫码部包括条形码扫描机,其与推送部电信号连接;所述扫码部与贴码部的安装高度一致;所述随机货物的几何尺寸最小值大于贴码部条形码几何尺寸最大值的1.5倍;所述扫码部沿循环传送带间距设置,并设为四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未经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725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扇连接器
- 下一篇:考虑需求侧资源响应随机性的配电系统可靠性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