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60468.X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42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兆海;童敏;刘勇;卢旺达;王冲;褚宁轩;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冀东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3D14/08 | 分类号: | F23D14/08;F23D14/46;F23D14/58;F23D14/64;F23D14/70 |
代理公司: | 深圳国海智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89 | 代理人: | 王庆海 |
地址: | 063200 河北省唐***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烟气 循环 燃烧 | ||
本发明涉及与热能设备配套的燃烧器,具体为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器,包括:风管,风管的出口端具有缩径管,缩径管尾端连接有环形管;环形引射器,环形引射器包括内环和外环,环形管设置在内环和外环之间,环形管和内环之间形成环形空气喷嘴,内环内设有旋流盘,旋流盘与风管同轴设置;一级燃气管,一级燃气管位于风管的中心,且垂直贯穿旋流盘;二级燃气管,二级燃气管与一级燃气管连接,且环布于内环和环形管之间;三级燃气管,三级燃气喷管均匀环布于风管的外围。本发明通过设置两级助燃空气、三级燃气,充分利用燃气和空气的动能,将较大流量的烟气掺入到空气与燃气中,降低燃烧反应速度,降低火焰的温度,从而控制NOx的生成浓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热能设备配套的燃烧器,具体为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器。
背景技术
燃烧器广泛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随着国内天然气资源用量不断增加,对有害气体排放控制越来越严格,天然气正在广泛替代煤炭、燃油,成为主要的清洁能源。不仅如此,国家打响蓝天保卫战的要求,对燃烧器排放的烟气中氮氧化物等有害成分提出了严格要求,在京津冀等地区已经提高到低于30mg/Nm3的超低氮氧化物排放水平。相比之前国家标准规定的150mg/m3,有了大幅度提高,达到了当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这不仅对使用燃烧器的用户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也对燃烧器开发制造技术提出了挑战。
因此,对现有燃烧器进行改进,提高燃烧器引射烟气的能力,进一步抑制NOx生成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器,通过设置两级助燃空气、三级燃气,充分利用燃气和空气的动能,将较大流量的烟气掺入到空气与燃气中,降低燃烧反应速度,降低火焰的温度,从而控制NOx的生成浓度。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器,包括:
风管,风管的出口端具有径向向内收缩的缩径管,缩径管的尾端连接有一环形管;
环形引射器,环形引射器包括同心设置的内环和外环,内环的直径小于环形管的直径,外环的直径大于环形管的直径,环形管设置在内环和外环之间,环形管和内环之间形成环形空气喷嘴,内环内设有旋流盘,旋流盘与风管和内环同轴设置;
一级燃气管,一级燃气管位于风管的中心,且垂直贯穿旋流盘,一级燃气管的尾端周向设有第一燃气喷嘴;
二级燃气管,二级燃气管与一级燃气管连接,且环布于内环和环形管之间,二级燃气管的尾端周向设有第二燃气喷嘴;
三级燃气管,三级燃气喷管均匀环布于风管的外围,与燃气集箱连接;
外环与环形管之间形成第一混气入口。
进一步的,内环包括内环混合管和内环扩压管,外环包括外环收缩管、外环混合管和外环扩压管,外环收缩管的小径端与外环混合管连接,外环收缩管和环形管之间形成第一混气入口,内环混合管与外环混合管对应设置,内环扩压管和外环扩压管对应设置,环形管的尾端位于内环混合管和外环混合管之间。
进一步的,内环扩压管和外环扩压管均为圆锥环和圆柱环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内环混合管和外环混合管组成环形混合部,环形混合部的横截面积为环形空气喷嘴出口面积的2-3倍,环形混合部的长度为环形空气喷嘴长度的2-3倍,内环扩压管和外环扩压管组成环形扩压部,环形扩压部管的长度为环形空气喷嘴长度的2-5倍。
进一步的,三级燃气管包括第一级三级燃气管和第二级三级燃气管,第一级三级燃气管由文丘里缩放管、燃气支管喷嘴和燃气支管依次连接形成,第二级三级燃气管由自由射流燃气喷嘴和燃气支管连接形成,第一级三级燃气管和第二级三级燃气管环形间隔布置在风管的外围,燃气支管的另一端与燃气集箱连接,文丘里缩放管与燃气支管喷嘴的连接处形成第二混气入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冀东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唐山冀东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04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