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矩形微带贴片RFID标签编码可重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56498.3 | 申请日: | 2020-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30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万国春;张明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K19/077 |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律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1290 | 代理人: | 叶凤 |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矩形 微带 rfid 标签 编码 可重构 方法 | ||
一种矩形微带贴片射频识别标签编码可重构方法,先将工作频带划分成N个子带,每个子带对应一个子编码,然后设置若干编码单元,通过在编码单元不同位置添加二极管以达到重构编码的目的,二极管位置不同,重构的编码也不同。本发明创新性的将二极管引入RFID微带贴片天线,利用编码单元的长度不同对射频信号滤波情况不同的特点实现灵活的编码重构,实现超过编码单元位数的编码,从而打破编码式RFID应变标签编码难以改变的局面,使得标签编码的检测更加方便灵活,抗干扰能力更强。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无芯片RFID微带天线技术领域,设计一种基于无芯片RFID微带天线的编码式RFID应变标签的编码可重构方法。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无需人工干预的自动识别技术,因为可以适应恶劣环境,检测方便,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物流、交通、资产管理等领域。原理是通过配套的阅读器发射射频信号,经过设计好的天线使射频信号按设定的规律被调制,随后信号被阅读器回收,读取数据后识别信息。近几年随着射频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射频识别逐渐标签趋势化、高频化、网络化与多能化,射频识别标签体积越来越小,识别距离越来越远,数据交换速度越来越快,对外界的抗干扰能力也越来越强。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将射频识别系统网络化使得其功能更加强大与多元,于此同时,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利于其大范围的推行。
无芯片RFID技术是目前一种前景广泛的RFID技术,它一边保留着传统RFID的非接触性读取、灵活等特点,一边因为没有内置芯片,极大削减了生产成本。无芯片RFID标签是指不含有硅芯片的射频识别标签,一般基于普通的印刷电路技术,可以被直接印刷在物体衬底上,制作方便快捷,结构简单易懂。无芯片RFID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将不断填补传统RFID技术的一些局限和短处,促进物联网技术的进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
为了改变传统编码标签天线设计中编码一旦固定就不可更改的情况,拓展单个天线载体的编码量,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对应于编码式RFID标签传感器的编码可重构方式,将工作频带划分成若干个子频带,利用矩形微带天线谐振频率与矩形长度之间的关系与弯折后两边电流密度不同的情况,通过在不同的位置设置二极管开关,不同程度地改变矩形微带贴片组成的编码单元的谐振频率,使得谐振频率的频移可以跨越子频带,以实现凭借单编码传感器获得多种编码结果的目的。
本发明技术方案
方法原理:一种矩形微带贴片射频识别标签编码可重构方法,先将工作频带划分成N个子带,每个子带对应一个子编码,然后设置若干编码单元,通过在编码单元不同位置添加二极管以达到重构编码的目的,二极管位置不同,重构的编码也不同。具体实现时,本发明创新性的将二极管引入RFID微带贴片天线,利用编码单元的长度不同对射频信号滤波情况不同的特点实现灵活的编码重构,实现超过编码单元位数的编码,从而打破编码式RFID应变标签编码难以改变的局面,使得标签编码的检测更加方便灵活,抗干扰能力更强。
本发明创新性的在弯折矩形微带贴片谐振结构的不同位置设置开关,利用谐振结构不同位置的电流密度差异,通过改变谐振结构有效电长度来改变其谐振频率,得到不同程度的谐振频率变化,配合将工作频带划分,实现可重构编码。射频信号由宽带天线接收,由传输线经一边馈电点进入标签编码,由馈线依次通过谐振结构,此时谐振结构利用滤波原理对射频询问信号进行调制,随后由另一边馈电点流出,通过宽带天线返回阅读器。
需要保护的方法技术方案:
一种矩形微带贴片的RFID标签编码可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工作频带划分为N个子频带,一个子频带对应一位编码,编码单元则以弯折矩形微带贴片标签为基础设计,数量少于子频带数,在弯折矩形微带贴片标签的不同位置设置二极管开关,通过二极管开关控制标矩形微带贴片标签的有效电长度,从而改变编码单元的谐振频率,通过控制谐振频率在不同子频带上的偏移,谐振频率能够跨越子频带,即重构了编码,实现可重构的超过编码单元位数的编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64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