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LoRaWAN与IPv6协议的无线传感网络通信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54074.3 | 申请日: | 2020-04-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776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 发明(设计)人: | 饶元;杨寿立;张武;姚越;王露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L29/12 | 分类号: | H04L29/12;H04L29/06;H04L12/823;H04L5/16;H04W84/18 |
| 代理公司: | 合肥国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31 | 代理人: | 张祥骞 |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lorawan ipv6 协议 无线 传感 网络 通信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基于LoRaWAN与IPv6协议的无线传感网络通信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LoRaWAN网络中的终端设备不可精准管理、LoRaWAN协议与IPv6协议无法直接融合的问题。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无线传感采集终端IPv6地址的生成;对无线传感采集终端的数据进行打包;IPv6数据包分片;IPv6数据报头的压缩;无线传感数据的发送;无线传感网关的数据接收;接收端无线传感器的分片数据去冗余重组与解压处理。本发明将LoRa终端引入IPv6地址来拟补LoRaWAN设备不可精准管理的不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基于LoRaWAN与IPv6协议的无线传感网络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和信息化的发展,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已经成为应用大数据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传感数据在网络传输中的高效性、安全性和准确性成为低功耗无线传感网络通信的关键技术。在数据的传输过程中,传感数据通过异构网络的方式、结构和流程是影响整个通信网络优劣的关键因素。
低功耗广域网(LPWAN,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是一种远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网络,由于其网络覆盖范围广、终端功耗低等特点适合于大规模的物联网应用部署。LoRa是LPWAN通信技术中的一种,它基于扩频技术的超远距离无线传输方案,改变了以往关于传输距离与功耗的折衷考虑方式,其优秀的远距离、低功耗、大容量的网络系统是其他LPWAN通信技术无法比拟的,但是它自身单一的星型网络架构也限制了其组网能力。
由于IPv4的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严重制约了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因此,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了用于替代IPv4的IPv6协议,IPv6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Version 6”(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缩写,其地址数量号称可以为全世界的每一粒沙子编上一个地址。IPv6的使用,不仅能解决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多种接入设备连入互联网的障碍。
在无线传感网中将具有远距离、低功耗和大容量等优点的LoRaWAN协议与拥有庞大地址池的IPv6协议进行融合,使之具有LoRa优点的同时,还能拥有IPv6网络的丰富灵活组网模式和高效精准的控制能力,能够解决无线传感网络发展的重大问题。
但是,将这两者异构网络进行融合还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如:在LoRaWAN网络中并不存在IP地址概念,无法在LoRaWAN的协议终端直接部署IPV6地址;IPv6协议规定数据链路层具有的最小的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最大传输单元)为1280个字节,而对于LoRaWAN网络而言,数据链路层的MTU远远小于1280个字节;同时,LoRa技术是低功耗广域网通信技术之一,数据传输速率和有效负载较低,采用868MHZ频段时,传输速仅0.3kbps-5kbps,有效负载大小仅有51-242Byte,而IPv6数据报基本首部就多达40Byte,致使LoRaWAN网络传输效率十分低下。
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网络通信方法能够将LoRaWAN与IPv6有效融合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LoRaWAN网络中的终端设备不可精准管理、LoRaWAN协议与IPv6协议无法直接融合的问题,提供一种基于LoRaWAN与IPv6协议的无线传感网络通信方法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LoRaWAN与IPv6协议的无线传感网络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无线传感采集终端IPv6地址的生成:根据LoRa的设备地址生成无线传感器的IPv6地址;
对无线传感采集终端的数据进行打包:IPv6-LoRaWAN协议将需要传输的数据进行数据打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40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作物茎秆多功能往复式切割试验装置
- 下一篇:一种种植盆的盆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