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氨基酸复合肥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50051.5 | 申请日: | 2020-04-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690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2 |
| 发明(设计)人: | 刘成顺;叶林;山雪峰;庞进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伽雅生态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5G3/60 | 分类号: | C05G3/60;C05F17/20 |
| 代理公司: | 合肥东邦滋原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55 | 代理人: | 吴晓娜 |
| 地址: | 242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酸 复合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氨基酸复合肥及其制备工艺将植物秸秆100~150份通过粉碎机的粉碎辊以200~300r/min进行搅碎,将搅碎的秸秆碎屑进行筛选,去除秸秆碎屑内的泥土和杂质,然后将秸秆碎屑放入发酵釜内,在放入水20~40份,将发酵釜加热至200~300℃,已持续的200~300℃高温蒸煮30~50min,将水蒸干得到含水量达到60~80%的秸秆碎屑,将含水量达到60~80%的秸秆碎屑放入发酵釜内。该微氨基酸复合肥及其制备工艺,通过蒎烯、苦参碱和烟碱配合使得使用微氨基酸复合肥的农作物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性,在能够在刺激和调节农作物快速生长,促使农作物生长健壮,促进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的同时,避免了农作物受病毒的迫害,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种植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微氨基酸复合肥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有机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营养为其主要功能的含碳物料。经生物物质、动植物废弃物、植物残体加工而来,消除了其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富含大量有益物质,包括:多种有机酸、肽类以及包括氮、磷、钾在内的丰富的营养元素。不仅能为农作物提供全面营养,而且肥效长,可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质,促进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是绿色食品生产的主要养分。
氨基酸肥,含有氨基酸类物质的肥料,尚无国家标准。氨基酸作为构成蛋白质的最小分子存在于肥料中,有易于被作物吸收的特点;亦有提高施肥对象抗病性,改善施肥作物品质的功能。 补充植物必需的氨基酸,刺激和调节植物快速生长,促使植物生长健壮,促进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植物的代谢功能,提高光合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加快植物生长繁殖。
现有的氨基酸肥能够刺激和调节农作物快速生长,促使农作物生长健壮,促进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但不能够有效的达到对农作物的抗病毒功效,在传统抗病毒是喷洒农药对土地伤害和人体均具有一点伤害,因此亟须发明一种微氨基酸复合肥。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氨基酸复合肥及其制备工艺,具备农作物抗病毒、不伤害土地和人体等优点,解决了在传统抗病毒是喷洒农药对土地伤害和人体均具有一点伤害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农作物抗病毒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氨基酸复合肥,包括以下重量份数配比的原料:植物秸秆100~150份、氨基酸溶液20~50份、发酵菌5~10份,水20~40份、蒎烯10~30份、苦参碱5~10份、烟碱3~5份。
优选的,所述植物秸秆为大豆、玉米、花生、西红柿等其中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氨基酸溶液为吲哚乙酸溶液2~3份、吲哚丙酸溶液1~3份、萘乙酸溶液5~7份、萘乙酸甲脂6~9份、赤霉素溶液4~8份组成,将吲哚乙酸溶液2~3份、吲哚丙酸溶液1~3份、萘乙酸溶液5~7份、萘乙酸甲脂6~9份、赤霉素溶液4~8份放入混合装置内以60~70℃混合10~20min,最后静置5~10min得到氨基酸溶液。
优选的,所述发酵菌为枯草芽孢杆菌5~10、纤维素酶1~3、过磷酸钾2~4、蒸馏水10~20组成,将枯草芽孢杆菌5~10、纤维素酶1~3、过磷酸钾2~4、蒸馏水10~20依次放入发酵釜内以30~35℃温度发酵3~5h。
优选的,所述蒎烯以松节油或白樟脑油为原料,进行分馏而得。
优选的,所述苦参碱是由豆科植物苦参的干燥根、植株、果实经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制成。
优选的,所述烟碱是由茄科植物(茄属)中,进行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制成。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氨基酸复合肥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原料准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伽雅生态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伽雅生态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00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