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梯井轿厢缓冲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46100.8 | 申请日: | 2020-03-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046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 发明(设计)人: | 李杨;贾海艳;郑波;黄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龙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6B5/18 | 分类号: | B66B5/18;B66B5/28 |
| 代理公司: | 郑州科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1102 | 代理人: | 赵继福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梯 井轿厢 缓冲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梯井轿厢缓冲装置,包括与电梯井的侧壁和轿厢的侧壁活动连接的减速机构、位于轿厢的正下方且与电梯井的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一缓冲机构、位于第一缓冲机构的左右两侧且与第一缓冲机构相对应的第二缓冲机构,减速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均设置两个,两个减速机构分为位于轿厢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两个第二缓冲机构分别在第一缓冲机构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本发明减速机构的设置,减小电梯坠落的速度,从而对电梯坠落起到更好的缓冲作用,第一缓冲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的设置,防止缓冲装置受冲击力后产生较大回弹力对乘客造成冲击伤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井轿厢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有限的土地为了容纳庞大数量的人口不得不将楼房越盖越高,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中垂直运输的交通工具,经历上百年的发展,其安全保护已经日臻完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电梯坠落蹲底事故仍时有发生,蹲底事故一旦发生就会对乘客造成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危及到生命安全,现有电梯的缓冲装置只能在货梯落到井道底部才发生作用,而无法在电梯坠落过程中使电梯的速度减小,而且如果电梯坠落速度过快,井道底部即使有缓冲装置,可能也难以避免被困人员受伤,目前且市场上安装缓冲器的底座基本上都是刚性结构,仅仅是用来安装固定缓冲器,发生蹲底事故时只能依靠其上方安装的缓冲器来对电梯轿厢进行缓冲,降低对乘客的伤害,此种结构虽然能够降低施工伤害程度,但事故伤害降低程度有限,现有的缓冲装置不利于降低电梯坠落的危害,不能满足电梯运行安全的需求。
因此,提供一种减小电梯坠落速度且电梯坠落时对器缓冲保护作用的电梯井轿厢缓冲装置,已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小电梯坠落速度且电梯坠落时对器缓冲保护作用的电梯井轿厢缓冲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梯井轿厢缓冲装置,包括与电梯井的侧壁和轿厢的侧壁活动连接的减速机构、位于轿厢的正下方且与电梯井的底部固定连接的第一缓冲机构、位于第一缓冲机构的左右两侧且与第一缓冲机构相对应的第二缓冲机构,减速机构和第二缓冲机构均设置两个,两个减速机构分为位于轿厢的左侧面和右侧面,两个第二缓冲机构分别在第一缓冲机构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第一缓冲机构包括与电梯井的底部固定连接的底板、与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的伸缩柱、与伸缩柱的顶部固定连接的支撑板、与支撑板的一端和底板一端活动连接的传递机构,传递机构设置两个,两个传递机构分别在支撑板和底板的左右两端对称设置,传递机构的位置与第二缓冲机构的位置相对应。
所述第二缓冲机构包括与电梯井的底部固定连接的支撑座、位于支撑座内的第一腔体、位于第一腔体的顶部且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二腔体、位于第一腔体的底部且与第一腔体连通的第三腔体,第一腔体的右侧面通过通孔与外部连通,第一腔体内设有锥形缓冲板、与锥形缓冲板的左侧面固定连接的第一弹簧,第一弹簧的左端与第一腔体的左侧面固定连接,锥形缓冲板的右侧面通过压杆与压板固定连接,压板位于支撑座的右侧。
所述锥形缓冲板的顶部设有第一缓冲板,第一缓冲板的顶部通过第二弹簧与第二腔体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缓冲板的底部设有第一斜面,第一斜面与锥形缓冲板顶部的侧面相平行,锥形缓冲板的底部设有第二缓冲板,第二缓冲板的底部通过第三弹簧与第三腔体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缓冲板的顶部设有第二斜面,第二斜面与锥形缓冲板底部的侧面相平行。
所述伸缩柱包括第一柱体、位于第一柱体内且开口向上的容纳腔、一端位于容纳腔内且在竖直方向移动的第二柱体,第二柱体的底部设有连接板,连接板的下表面通过第四弹簧与容纳腔的底部固定连接。
所述传递机构包括与支撑板的左端活动连接的第一连接杆、与底板的左端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接杆、与第一连接杆的左端和第二连接杆的左端活动连接的第三连接杆、与第三连接杆的左端固定连接的推板,第三连接杆位于水平面上,推板的位置与压板的位置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龙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河南省龙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61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