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油箱的油汽回收再循环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45119.0 | 申请日: | 2020-03-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67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 发明(设计)人: | 姜林;刘亮;吕昊;诺伯特·菲尔兹;严济彦;周传军;张艳波;朱凯;刘亚洲 | 申请(专利权)人: | 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5/01 | 分类号: | B60K15/01;B60K15/03;B60K15/035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常小溪;王立民 |
| 地址: | 225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油 回收 再循环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油箱的油汽回收再循环系统,包括:燃油箱、再循环管、注油管和柔性密封件;通过再循环管连接燃油箱与注油管,形成再循环路径,所述柔性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再循环路径上,用于调节所述再循环路径燃油蒸汽的流量;所述柔性密封件包括:密封座和密封堵头,所述密封座设有锥形通孔,所述密封堵头封堵所述锥形通孔中,在燃油箱内与所述注油管内的气压差大于零时,所述密封堵头受压力牵引沿所述锥形通孔向加油管侧移动,并在所述密封座与所述密封堵头配合面产生间隙,以形成燃油蒸汽的循环调节通道,燃油蒸汽通过所述循环调节通道进入所述注油管内。本发明能提高油汽回收循环效率,减少碳罐负载,降低排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箱油汽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油箱的油汽回收再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世界各国均对汽车排放制定了严格的排放标准或法规,对燃油箱系统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车载加油油气回收系统(On-Board Refueling Vapor Recovery,简称ORVR)在燃油箱系统中被推广应用。ORVR能够收集加油过程中从油箱中挥发出来的燃油蒸汽。
目前,多数ORVR系统采用燃油蒸汽内循环技术,当油箱在加油过程中,再循环孔处产生文丘里效应,使部分燃油蒸汽通过再循环孔进入注油管,最后进入油箱,能减少加油过程中空气进入燃油箱,从而减少燃油蒸汽的产生,进而降低排放。当前大部分再循环孔大小为一个定值,无法改变大小,在加油过程中无法有效根据加油状态的不同作出反应,从而进一步降低排放,减小碳罐负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油箱的油汽回收再循环系统,解决现有燃油箱的油汽回收再循环无法根据加油状态有效调节流量的问题,能提高油汽回收循环效率,减少碳罐负载,降低排放。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油箱的油汽回收再循环系统,包括:燃油箱、再循环管和注油管,所述燃油箱通过所述再循环管与注油管连接,形成再循环路径,燃油箱内的燃油蒸汽通过所述再循环路径实现燃油蒸汽的再循环,还包括:柔性密封件;
所述柔性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再循环路径上,用于调节所述再循环路径排放燃油蒸汽的流量;
所述柔性密封件包括:密封座和密封堵头,所述密封座设有锥形通孔,所述密封堵头封堵所述锥形通孔,在燃油箱内与所述注油管内的气压差大于零时,所述密封堵头受压力牵引沿所述锥形通孔向注油管侧移动,并在所述密封座与所述密封堵头配合面产生间隙,以形成燃油蒸汽的循环调节通道,燃油蒸汽通过所述循环调节通道进入所述注油管内。
优选的,所述柔性密封件还包括:支撑座和柔性隔膜;
所述柔性隔膜的边缘固定在所述支撑座上,所述支撑座按设定距离设置在所述密封堵头的周边,所述柔性隔膜具有弹性,用于在所述密封堵头与所述密封座处于不贴合状态时对所述密封堵头产生回复力。
优选的,所述密封堵头的堵头部为锥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密封堵头的底座周向设有多个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间隙形成所述循环调节通道,以排放燃油蒸汽;
在所述气压差等于零时,所述密封堵头与所述密封座紧密贴合,所述循环调节通道关闭。
优选的,所述密封座的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用于车载OBD检测时燃油箱通气。
优选的,所述柔性隔膜为柔性弹力材料。
优选的,所述密封座设置在所述再循环路径的以下任意位置:所述再循环管内、所述再循环管与所述注油管的连接端口处或所述再循环管与所述燃油箱的连接端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亚普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51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采血针针头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结构件车铣复合加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