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多功能架子鼓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27681.0 | 申请日: | 2020-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56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 发明(设计)人: | 孙永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木斯大学 |
| 主分类号: | G10D13/02 | 分类号: | G10D13/02;G10H3/12;G10D13/16 |
| 代理公司: | 重庆项乾光宇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4 | 代理人: | 高姜 |
| 地址: | 154007 ***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多功能 架子鼓 及其 使用方法 | ||
1.一种新型多功能架子鼓,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装置、供气装置、共振腔装置、张紧气腔装置和调音张紧装置;所述控制装置由控制器与其他辅助件连接组成,所述控制器置于架子鼓鼓底;所述供气装置由气泵、气阀、三向阀组成;所述气泵、气阀、三向阀三者连通置于架子鼓鼓底;所述共振腔装置由共振腔进气管道、共振腔进气口气阀、共振腔进气口、密封板、共振腔气压传感器、共振腔、共振腔排气口、共振腔排气口气阀组成;所述共振腔进气管道与三向阀连接;所述共振腔进气口气阀置于共振腔进气管道内;所述共振腔进气口在共振腔内;所述密封板固定在鼓桶内表面;所述共振腔气压传感器置于密封板上;所述共振腔即为密封板、鼓桶内表面和鼓皮构成的封闭空间;所述共振腔排气口、共振腔排气口气阀置于鼓桶内且共振腔排气口、共振腔排气口气阀、排气管道三者连通;所述张紧气腔装置由张紧气腔进气管道、张紧气腔进气口气阀、张紧气腔气压传感器、张紧气腔进气口、张紧气腔、固定架、张紧气腔排气口、张紧气腔排气口气阀组成;所述张紧气腔进气管道与三向阀连接且置于鼓桶内;所述张紧气腔进气口气阀置于张紧气腔进气管道内;所述张紧气腔气压传感器置于张紧气腔进气管道内靠近张紧气腔的位置;所述张紧气腔进气口置于张紧气腔内;所述固定架置于鼓桶内表面靠近鼓桶上表面的位置;所述张紧气腔固定于固定架内;所述张紧气腔排气口置于固定架;所述张紧气腔排气口气阀置于鼓桶内且张紧气腔排气口、张紧气腔排气口气阀、排气管道三者连通;所述排气管道置于鼓桶内;所述调音张紧装置由固定圆环、连接销、鼓圈、固定卡扣、直线电机固定圈、直线电机、压力传感器组成;所述鼓圈置于鼓桶上表面且鼓皮与鼓圈连接;所述固定圆环压在鼓圈上;所述固定卡扣由连接销固定于固定圆环上;所述直线电机固定圈固定于鼓桶外表面且直线电机固定于直线电机固定圈内;所述压力传感器置于固定卡扣上;演奏时需要去泛音时,供气装置给共振腔和张紧气腔供气,共振腔内高压气体对鼓皮起到张紧作用,同时张紧气腔充气膨胀也对鼓皮起到张紧作用,从而减少鼓皮在音节结束后的振动,实现去泛音功能,紧接着共振腔和张紧气腔内气体迅速排出,共振腔和张紧气腔音节结束后复原;共振腔和张紧气腔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单独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架子鼓,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腔进气口气阀与控制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架子鼓,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腔气压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架子鼓,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气腔进气口气阀与控制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架子鼓,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气腔气压传感器与控制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架子鼓,其特征在于:所述张紧气腔排气口气阀与控制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架子鼓,其特征在于:所述共振腔排气口气阀与控制器连接。
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的新型多功能架子鼓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连接好架子鼓各装置,打开架子鼓电源;
步骤二,控制直线电机复位,取出旧鼓皮并更换新鼓皮,再控制直线电机压紧固定卡扣,即完成鼓皮更换;
步骤三,选择一个压力值后,敲击鼓皮,判断鼓皮音色是否是自己需要的,若满意鼓皮音色,则调音结束,若不满意鼓皮音色,可以重复选择压力值并判断鼓皮音色,直到满意为止,即可完成鼓皮调音;
步骤四,演奏者若判断下一音节需要去泛音,则在击打鼓皮的同时按鼓槌上按钮,供气系统迅速给共振腔和张紧气腔供气,共振腔内高压气体对鼓皮作用,同时张紧气腔充气膨胀也对鼓皮作用,紧接着共振腔和张紧气腔内气体迅速排出,这一个音节的去泛音过程结束;
步骤五,演奏结束,切断架子鼓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木斯大学,未经佳木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768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