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锚杆抗爆性能模型试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26729.6 | 申请日: | 2020-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572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发明(设计)人: | 孔福利;范俊奇;贺永胜;徐景茂;陈安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G01N3/313;G01N3/02 |
代理公司: | 洛阳润诚慧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3 | 代理人: | 智宏亮 |
地址: | 471023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爆性 模型 试验装置 | ||
一种锚杆抗爆性能模型试验装置,包括箱体、支撑机构和吊转机构,箱体设置支撑机构的内侧,吊转机构设置在支撑机构后侧;所述的箱体由外壳和上盖、下盖构成,上盖、下盖分别水平设置在外壳的上部和下部,外壳为前后平行上、下部敞开的倒梯形壳体,外壳的外侧均匀设置有用于增加强度的槽钢,槽钢的槽口向外,内侧平面与外壳外壁接触,外壳的最上部和最下部槽钢上均匀设置有用于固定螺栓的螺栓通孔;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锚杆抗爆性能模型试验装置通过在旋转的箱体内进行锚杆抗爆模型试验,箱体具有足够的内部空间,既可满足较大比尺锚杆模型试验需要,又可设置多根锚杆实现群锚效应模拟。可以通过旋转箱体方向,使爆炸物和锚杆非常便于安装,并且在箱体内的爆炸可以有效的避免模型碎块的飞溅,避免造成人员的伤害,给锚杆抗爆性能试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涉及一种岩土工程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锚杆抗爆性能模型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喷锚支护是岩土工程加固领域广泛使用的支护形式,在水利、交通、矿业和国防人防等工程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为了有效应对工程爆破、偶然爆炸、军事打击等对岩土工程建设和运维安全的挑战,锚杆的抗爆性能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由于锚杆的抗爆问题的复杂性,室内试验是主要的研究手段之一。室内试验相对现场试验具有成本低、可重复性好的优势,通常在专门的试验装置上开展。现有的锚杆抗爆性能模型试验装置通常采用较小比尺,对锚杆(索)的抗爆加固效果进行研究,但因为模型锚杆尺寸较小,不能对不同结构型式锚杆的抗爆性能进行研究。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研发一种可开展较大比尺不同结构型式锚杆抗爆性能试验,又可模拟群锚效应的新型锚杆抗爆性能模型试验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既可开展较大比尺不同结构型式锚杆抗爆性能模型试验,又可模拟群锚效应的新型锚杆抗爆性能模型试验装置,同时可有效解决试验过程中爆炸物和锚杆安装困难,以及模型碎块容易飞出造成人员意外伤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锚杆抗爆性能模型试验装置,包括箱体、支撑机构和吊转机构,箱体设置支撑机构的内侧,吊转机构设置在支撑机构后侧;所述的箱体由外壳和上盖、下盖构成,上盖、下盖分别水平设置在外壳的上部和下部,外壳为前后平行上、下部敞开的倒梯形壳体,外壳的外侧均匀设置有用于增加强度的槽钢,槽钢的槽口向外,内侧平面与外壳外壁接触,外壳的最上部和最下部槽钢上均匀设置有用于固定螺栓的螺栓通孔,外壳的前后面中间上部对称设置有加强板,前后加强板外侧中间设置有转轴,外壳的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四角均设置有吊环。
所述的支撑机构为前后平行设置的支撑座,支撑座为三角形桁架结构,支撑座的上端设置有轴承座,前后支撑座的轴承座与外壳前后的转轴位置对应并配合安装,支撑座的高度大于箱体外壳的高度,支撑座由槽钢焊接而成。
所述的吊转机构由吊架和手拉葫芦构成,吊架为“门”形结构架,由立柱和横梁构成,立柱垂直设置在支撑机构的后部两侧,横梁水平设置在立柱上部,横梁的两端外伸到立柱外侧,手拉葫芦设置在吊架横梁下面的立柱外侧,手拉葫芦的吊钩与外壳两侧的吊环连接;吊架的高度大于箱体外壳的高度。
所述的上盖、下盖为矩形板结构,上盖、下盖的边缘与外壳上部和下部螺纹通孔对应位置设置有上盖通孔和下盖通孔,上盖、下盖分别通过螺栓穿过上盖通孔或下盖通孔和外壳的螺栓通孔与外壳连接,上盖、下盖的上均匀设置有纵向的加强杆,上盖的中心设置有用于装药的装药通孔。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锚杆抗爆性能模型试验装置通过在旋转的箱体内进行锚杆抗爆模型试验。箱体具有足够的内部空间,既可满足较大比尺锚杆模型试验需要,又可设置多根锚杆实现群锚效应模拟。可以通过旋转箱体方向,使爆炸物和锚杆非常便于安装,并且在箱体内的爆炸可以有效的避免模型碎块的飞溅,避免造成人员的伤害,给锚杆抗爆性能试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国防工程研究院工程防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67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