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容错颤振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25438.5 | 申请日: | 2020-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53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 发明(设计)人: | 吴勇平;熊城炜;刘毅;陈德馨;卢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F15B19/00;F16K31/04;F16K31/54;B06B1/2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易中元兆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341 | 代理人: | 张安心 |
| 地址: | 3151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容错 颤振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容错颤振器,包括第一伺服电机、两个主体阀、第二伺服电机,依次啮合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第四齿轮以及与第四齿轮相啮合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第二伺服电机与第四齿轮相连接。主体阀的阀体上设有进出油口和工作油口;容错颤振器还包括连接器和颤振缸,连接器设有对称的两个工作油口以及颤振油口,连接器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连接于两个主体阀的工作油口,连接器的颤振油口连接于颤振器。该颤振器采用双电机驱动以及阀芯阀体直接配合的方式,可以实现颤振功能,且能够在主驱动部分出现故障后,依靠尚能正常工作的驱动部分,继续完成颤振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颤振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容错颤振器。
背景技术
电液颤振器是一种利用电液激振技术产生微幅振动的激振装置。电液颤振器的容错控制,是在驱动部分出现故障后,依靠尚能正常工作的驱动部分,控制颤振缸继续实现颤振功能。其中,颤振控制阀作为电液颤振器的核心元件,其性能及容错控制功能直接决定着电液颤振器的工作性能及容错性能。
现有电液颤振技术主要包括伺服阀控制式电液颤振技术和转阀控制式电液颤振技术。传统采用伺服阀控制的电液颤振技术,受制于伺服阀的结构特点,其工作时的输出频率较低,难以满足高频、微幅和大激振力等特性,使得此类电液颤振器在很多场合都不适用。此外,在伺服阀的驱动部分出现故障后,该电液颤振技术即为失效,不存在容错工作的特性。
现有电液颤振器的转阀控制式,多采用阀芯、阀套、阀体相配合的结构,需加工零部件较多,加工要求较高,也限制着此类电液颤振器的应用。并且此类电液颤振器,无法实现阀芯位置的具体检测,因而不能很好地控制振动波形及振动初始位置,也难以适应一些需要精密控制振动波形的场合。此外,该类转阀控制式电液颤振器在控制阀芯旋转的驱动部分出现故障后,即不能正常工作,也不存在容错工作特性。
由此可见,目前为止尚未有具备容错功能的电液颤振器。即驱动部分出现故障后,电液颤振器即为失效。在没有容错功能的情况下,对于一些不便更换电液颤振装置的大型设备或需要连续长时间工作的场合,若其电液颤振装置的驱动部分故障,则必须停止工作,会造成较大损失。因此,研究具备容错功能的电液颤振装置就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容错颤振器,该颤振器采用双电机驱动以及阀芯阀体直接配合的方式,可以实现颤振功能,且能够在主驱动部分(即第一伺服电机驱动部分)出现故障后,依靠尚能正常工作的驱动部分(即第二伺服电机驱动部分),继续完成颤振功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容错颤振器,包括第一伺服电机、两个主体阀、第二伺服电机,依次啮合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第三齿轮,第四齿轮以及与所述第四齿轮相啮合的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所述第二伺服电机与所述第四齿轮相连接;
其中之一所述主体阀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齿条;另一所述主体阀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齿轮,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齿条;所述第一伺服电机连接于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其中之一;以及,
所述主体阀的阀体上设有进出油口和工作油口;所述容错颤振器还包括连接器和颤振缸,所述连接器设有对称的两个工作油口以及颤振油口,所述连接器的两个工作油口分别连接于两个主体阀的工作油口,所述连接器的颤振油口连接于所述颤振器。
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主体阀还包括阀芯、连接轴套和直线滑块,其中之一所述主体阀的阀芯的一端通过连接轴套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另一端与连接于所述第一齿条的直线滑块相抵;另一所述主体阀的阀芯的一端通过连接轴套连接于所述第三齿轮,另一端与连接于所述第二齿条的直线滑块相抵。
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阀芯上依次设有第一挡油台肩、工作台肩、第二挡油台肩;所述阀体的内部设有连通所述进出油口与所述阀芯之间、连通所述工作油口和所述阀芯之间的油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未经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54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