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收大豆多糖生产中精馏塔釜液营养成分的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24943.8 | 申请日: | 202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05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丁明洁;刘丽华;宋成建;李银峰;王宁;陈湘;张增志;郭易政;李梦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城建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J19/24 | 分类号: | B01J19/24;B01D1/00;B01D1/18;B01D1/30;B01J19/00 |
代理公司: | 洛阳九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6 | 代理人: | 狄干强 |
地址: | 467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大豆 多糖 生产 精馏塔 营养成分 系统 | ||
一种回收大豆多糖生产中精馏塔釜液营养成分的系统,该系统包括釜液浓缩罐、美拉德反应器和喷雾干燥器,其中,精馏塔釜液先进入釜液浓缩罐经过浓缩后形成浓缩液,浓缩液经过第一膜分离器去除其内的盐分和色素后,进入到美拉德反应器内进行美拉德反应,反应后的混合液经过第二膜分离器过滤后进入到喷雾干燥器内进行喷雾干燥,最终获得浅褐色的粉末状产品。本发明通过对釜液的浓缩、膜分离除杂和喷雾干燥等工艺流程,最后将豆渣中的营养成分浓缩成食品级的干粉,从而可以直接用于食品中的添加剂,不仅实现了对于釜液中营养成分的利用,防止了营养成分的流失和浪费,而且变废为宝,节省了釜液处理成本的同时,实现了额外的经济创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大豆加工豆油、多糖、膳食纤维领域中的废弃物利用,具体的说是一种回收大豆多糖生产中精馏塔釜液营养成分的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利用大豆加工生产豆油、大豆蛋白、多糖和膳食纤维工艺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豆渣,由于豆渣中还含有丰富的可溶性多糖、膳食纤维等,因此,现有技术中,对于豆渣一般也是再次加工利用的;
在豆渣加工利用中,豆渣组分约有30% 转化为可溶性多糖、30% 是转化为膳食纤维,剩下约40% 都在产品的醇洗精制过程中进入到了醇水废液中,继而在经过精馏系统回收乙醇后,这40%的豆渣组分就转移到了精馏塔的釜液中;
釜液在排放前必须进行处理净化、消解掉其中的有机物,达标排放,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而另一方面,该釜液的主要组分是中小分子量的多糖、肽类、膳食纤维等,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有机质组分,具有很好的食品营养和保健功能,处理后排放就造成了营养成分的浪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豆渣加工的精馏塔釜液处理后直接排放所导致的成本增加、营养成分的浪费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回收大豆多糖生产中精馏塔釜液营养成分的系统,该系统通过对釜液的浓缩、膜分离除杂和喷雾干燥等工艺流程,最后将豆渣中的营养成分浓缩成食品级的干粉,从而可以直接用于食品中的添加剂,不仅实现了对于釜液中营养成分的利用,防止了营养成分的流失和浪费,而且变废为宝,节省了釜液处理成本的同时,实现了额外的经济创收。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回收大豆多糖生产中精馏塔釜液营养成分的系统,该系统包括釜液浓缩罐、美拉德反应器和喷雾干燥器,其中,精馏塔釜液先进入釜液浓缩罐经过浓缩后形成浓缩液,浓缩液经过第一膜分离器去除其内的盐分和色素后,进入到美拉德反应器内进行美拉德反应,反应后的混合液经过第二膜分离器过滤后进入到喷雾干燥器内进行喷雾干燥,最终获得浅褐色的粉末状产品。
作为上述系统的一种优化方案,所述釜液浓缩罐包括上部具有可拆卸顶盖的封闭浓缩罐体,在顶盖上设置有气压阀,浓缩罐体内设置有若干大小相同的浓缩锅,且浓缩锅之间具有间隙;
每个所述浓缩锅包括顶部敞开、底部为弧形的锅体,锅体的侧壁和底壁为具有加热空腔的中空结构,通过向加热空腔内注入蒸汽,对锅体内的釜液加热浓缩,加热空腔的上部具有连通孔,该连通孔与锅体内壁设有的排气管连接,排气管底端延伸至锅体内的底部,并与环绕锅体内壁的蒸汽排放管连通,在蒸汽排放管上沿其长度方向具有两排排气孔,这两排排气孔分别倾斜朝向锅体的中心的上方和下方;锅体的顶部具有通过排液支管向其内注入釜液的釜液注入管和通过抽液支管抽出锅体内浓缩液的浓缩液抽出管;
所述浓缩罐体底壁为具有蒸汽缓冲腔的中空结构,且每个所述浓缩锅的锅体内的加热空腔均通过进气支管与蒸汽缓冲腔连通,蒸汽缓冲腔则通过蒸汽进管与外部的蒸汽源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城建学院,未经河南城建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49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