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蜂窝板钎焊用仿形箔状夹心钎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24051.8 | 申请日: | 2020-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08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董显;纠永涛;程亚芳;裴夤崟;黄俊兰;王路乙;李文彬;王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K35/02 | 分类号: | B23K35/02;B23K35/28;B23K35/40 |
| 代理公司: | 洛阳九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56 | 代理人: | 炊万庭 |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郑州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蜂窝 钎焊 用仿形箔状 夹心 料及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铝蜂窝板的钎焊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铝蜂窝板钎焊用仿形箔状夹心钎料及其制备方法。包括Al‑Si二元共晶和Ga‑In‑Sn三元液体合金,其中Al‑Si二元共晶的质量百分比为91‑95%,余量为Ga‑In‑Sn三元液体合金,Ga‑In‑Sn三元液体合金的成分质量比为Ga:In:Sn=67‑69.5:20‑22.2:9‑11;钎料包括两层铝箔和夹设在两层铝箔之间的夹心膏体,在钎料上间隔开设有多个通孔。本发明可有效解决现有Al‑Si钎料箔钎焊效率低、钎料乱流、浪费严重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铝蜂窝板的钎焊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铝蜂窝板钎焊用仿形箔状夹心钎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钎焊型式的铝合金蜂窝板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刚性大、稳定性好、隔热隔声和不受胶粘剂限制等一系列优点,现已逐渐应用于轨道交通、建筑、船舶、飞机等领域中。现有的铝合金蜂窝板的常用铝合金为3系铝合金。3系铝合金因不可热处理强化,导致其钎焊后强度受限。而“轻量化、高性能、安全和环保节能”是交通运输和建筑等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对铝合金蜂窝板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蜂窝板厚度减薄、重量减轻的同时仍然维持强度不下降。而传统的3系铝合金面板已不能满足轻量化要求。6系铝合金因其强度高、可热处理强化、钎焊性能好的特点,可适应铝合金蜂窝板的高强度要求。
现有铝合金蜂窝板的常用钎料是Al-Si共晶钎料。钎焊铝蜂窝板的常规做法是将Al-Si钎料制成膏状或箔状钎料,将膏状钎料涂满整个铝面板或箔状钎料整张贴合在铝面板上进行钎焊,存在钎焊效率低、钎料浪费严重、钎料乱流等问题,导致蜂窝板的钎焊性能不佳。
另外,Al-Si共晶钎料的熔化温度较高,导致钎焊温度过高,易造成母材过烧、软化等问题,需要开发性能优良的低温铝硅钎料(400℃-500℃)来解决此类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铝蜂窝板钎焊用仿形箔状夹心钎料及其制备方法,从而有效解决现有Al-Si钎料箔钎焊效率低、钎料乱流、浪费严重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铝蜂窝板钎焊用仿形箔状夹心钎料,包括Al-Si二元共晶和Ga-In-Sn三元液体合金,其中Al-Si二元共晶的质量百分比为91-95%,余量为Ga-In-Sn三元液体合金,Ga-In-Sn三元液体合金的成分质量比为Ga:In:Sn=67-69.5:20-22.2:9-11;
钎料包括两层铝箔和夹设在两层铝箔之间的夹心膏体,在钎料上间隔开设有多个通孔。
作为上述铝蜂窝板钎焊用仿形箔状夹心钎料的进一步优化:Ga-In-Sn三元液体合金的成分质量比为Ga:In:Sn=68.5:21.5:10。
作为上述铝蜂窝板钎焊用仿形箔状夹心钎料的进一步优化:通孔为六边形,所有通孔均匀间隔分布。
作为上述铝蜂窝板钎焊用仿形箔状夹心钎料的进一步优化:夹心膏体为硅粉和Ga-In-Sn三元液体合金。
一种制备铝蜂窝板钎焊用仿形箔状夹心钎料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两张铝箔并称重,根据质量比例并通过两张铝箔的质量计算出Ga-In-Sn三元液体合金的质量和硅粉的质量;
2)根据步骤1)中的计算称取对应质量的Ga-In-Sn三元液体合金和硅粉,将硅粉加入Ga-In-Sn三元液体合金中,搅拌均匀制成夹心膏体;
3)首先,将步骤2)中得到的夹心膏体均匀刷涂在步骤1)中的一张铝箔的其中一侧的表面,然后将另一张铝箔对应覆盖在夹心膏体涂层上,得到夹层铝箔;
4)在步骤3)中得到的夹层铝箔上间隔开设多个呈蜂窝状分布的通孔,即制得铝蜂窝板钎焊用仿形箔状夹心钎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40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