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驱动力总成装置及车辆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23843.3 | 申请日: | 2020-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27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钟振远;黄显华;王荣;王泽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K17/04 | 分类号: | B60K17/04;B60K17/16;B60K17/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黄章辉 |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前驱 动力 总成 装置 车辆 | ||
本发明前驱动力总成装置及车辆,包括横置的发动机和纵置的变速器;变速器包括第一、二离合器,第一、二输入锥齿轮副,内、外输入轴,多组前进挡位齿轮副以及用于输出动力至差速器的第一、二输出轴;发动机既与第一离合器、第一输入锥齿轮副和内输入轴依次连接,又与第二离合器、第二输入锥齿轮副和外输入轴依次连接;前进挡位齿轮副的主动齿轮分布于内输入轴和外输入轴上,从动齿轮分布于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上;位于第一输出轴上的从动齿轮通过相应的同步器输出动力至第一输出轴,位于第二输出轴上的从动齿轮通过相应的同步器输出动力至第二输出轴。纵置的变速器匹配横置的发动机,解决整车布置空间限制问题,减少开发周期及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领域,特别是涉及前驱动力总成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两种动力总成装置:一种为横置的发动机与横置的变速器匹配实现车辆前驱,该方案受发动机舱空间限制,难以提升变速器挡位、扭矩容量和发动机功率;另一种为纵置的发动机与纵置的变速器匹配实现车辆后驱,该方案受限于地板高度,也存在局限性。因此,这两种现有方案受限于整车布置空间,动力总成装置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难以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方案受限于整车布置空间,动力总成装置的动力性和经济性难以提升的问题,提供一种前驱动力总成装置及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驱动力总成装置,包括横置的发动机和纵置的变速器;所述变速器包括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第一输入锥齿轮副、第二输入锥齿轮副、内输入轴、外输入轴、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和多组前进挡位齿轮副;
所述外输入轴套设于所述内输入轴外;
所述发动机依次通过所述第一离合器和所述第一输入锥齿轮副输出动力至所述内输入轴;
所述发动机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离合器和所述第二输入锥齿轮副输出动力至所述外输入轴;
部分所述前进挡位齿轮副的主动齿轮固设于内输入轴上,其余所述前进挡位齿轮副的主动齿轮固设于外输入轴上;所有所述前进挡位齿轮副的从动齿轮分布于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上;
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上均设置同步器,位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从动齿轮通过位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的同步器输出动力至所述第一输出轴,位于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从动齿轮通过位于所述第二输出轴上的同步器输出动力至所述第二输出轴;
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用于输出动力至差速器。
可选地,所述变速器还包括第一输出锥齿轮副和第二输出锥齿轮副;
所述第一输出轴通过所述第一输出锥齿轮副输出动力至差速器;
所述第二输出轴通过所述第二输出锥齿轮副输出动力至差速器。
可选地,所述第一输入锥齿轮副、所述第二输入锥齿轮副、所述第一输出锥齿轮副和所述第二输出锥齿轮副中的至少一种为减速齿轮副。
可选地,所述第一输入锥齿轮副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一主动锥齿轮和第一从动锥齿轮,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固设于所述第一离合器且与所述发动机同轴,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固设于所述内输入轴上且与所述内输入轴同轴;
所述第二输入锥齿轮副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二主动锥齿轮和第二从动锥齿轮,所述第二主动锥齿轮固设于所述第二离合器且与所述发动机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固设于所述外输入轴上且与所述外输入轴同轴;
所述第一输出锥齿轮副包括相互啮合的第三主动锥齿轮和第三从动锥齿轮,所述第三主动锥齿轮固设于所述第一输出轴上且与所述第一输出轴同轴,所述第三从动锥齿轮固设于所述差速器上且与车辆的前轮同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38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制备方法以及负极和锂离子电池
- 下一篇:力检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