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头季拔节期用的再生稻配方肥及其施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217863.X | 申请日: | 2020-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33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6 |
| 发明(设计)人: | 胡润;吴文革;朱勤;刘道贵;陈刚;阮新民;纪根学;张玲霞;章向祝;章登亚 | 申请(专利权)人: | 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5G3/40 | 分类号: | C05G3/40;A01C21/00;A01G22/22 |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00 | 代理人: | 陈国俊 |
| 地址: | 2471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拔节 再生 配方 及其 施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季拔节期用的再生稻配方肥及其施肥方法,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其配方为:速效氮肥占施氮量的20%,氮肥控制释放期在40天的占30%,氮肥控制释放期在60天的占50%,将钾肥和采用缓控技术制成的上述氮肥混合制成配方N‑K2O=40‑10缓控型复合肥,其施肥方法为,先基施普通复合肥30‑40公斤,然后在头季水稻进入拔节期结合田间复水采用人工撒施或飞机喷施20公斤/亩上述配方肥即可;本发明操作方便,节省人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利于头季稻后期管理,减轻了头季稻贪青晚熟及倒伏的风险,且保肥效果好,适合于保肥性能差的沙性土壤种植。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头季拔节期用的再生稻配方肥及其施肥方法。
背景技术
再生稻主要利用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给予适宜的水、温、光和养分等条件,加以培育,使之萌发再生蘖,进而抽穗成熟的水稻。
当前,我国再生稻面积约有700万亩,但适宜再生稻生产的稻田面积约有5000万亩,再生稻发展空间较大。而其中有部分属于保肥性能差的沙性土壤,对于沙性土壤再生稻种植,按照传统的方式,在头季稻收割前15-20天进行施用催芽肥。这样操作起来一是使头季稻发生机械损伤,容易发生倒伏现象,二是施肥时间不好掌握,尤其是氮肥的使用时间不正确,容易使水稻发生贪青晚熟,推迟头季稻收获,影响后茬再生季的安全齐穗及产量。如果想通过采取一次性基肥后期不追肥的方案,其保肥效果差,则后茬再生季产量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头季拔节期用的再生稻配方肥及其施肥方法,操作方便,节省人工,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利于头季稻后期管理,减轻了头季稻贪青晚熟及倒伏的风险,且保肥效果好,适合于保肥性能差的沙性土壤种植。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头季拔节期用的再生稻配方肥,其配制方法如下:
速效氮肥占施氮量的20%,氮肥控制释放期在40天的占30%,氮肥控制释放期在60天释放的占50%,将钾肥和采用缓控技术制成的上述氮肥混合制成配方N-K2O=40-10缓控型复合肥。
进一步的,所述缓控技术采用聚氨酯包膜控制氮肥释放期。
一种头季拔节期用的再生稻配方肥的施肥方法,先基施普通复合肥30-40公斤,然后在头季水稻进入拔节期结合田间复水采用人工撒施或飞机喷施20公斤/亩所述配方肥即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保肥效果好,尤其适合于保肥性能差的沙性土壤的再生稻种植。可以节省追施促芽肥及促苗肥等几个阶段人力,操作方便,节省人工;利于头季稻后期管理,减轻了头季稻贪青晚熟及倒伏的风险;利于提高再生芽的萌发;提高了肥料利于率,降低了肥料的使用量,节省肥料及农药的投入,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头季拔节期用的再生稻配方肥,其配制方法如下:
速效氮肥占施氮量的20%,氮肥控制释放期在40天的占30%,氮肥控制释放期在60天释放的占50%,将钾肥和采用缓控技术制成的上述氮肥混合制成配方N-K2O=40-10缓控型复合肥。
其中所述缓控技术可采用聚氨酯包膜控释技术。
本发明配方肥的施肥方法为,先基施普通复合肥30-40公斤,然后在头季水稻进入拔节期(又称为分蘖末期,即水稻栽后45天左右)结合田间复水采用人工撒施或飞机喷施20公斤/亩上述配方肥即可。
本发明保肥效果好,尤其适合于保肥性能差的沙性土壤的再生稻种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未经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786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