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放电加工机的放电油液压回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17525.6 | 申请日: | 202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3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孙德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基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H1/10 | 分类号: | B23H1/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杜丹盛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放电 加工 液压 回路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放电加工机的放电油液压回路,其在不停机情况下将油槽内的黑渣排出,时刻确保油槽内工业油的安全液位,提高工业油的利用率,确保生产连续进行,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油槽的液面最高位置设置有溢油孔,所述溢油孔通过溢油管路连接至所述油箱内,所述油槽的内腔内设置有上部第一液位感应装置、底部第二液位感应装置,所述底部第二液位感应装置用于监测黑渣的高度位置和底部液面的高度,所述上部第一液位感应装置用于检测工业油的液面高度,所述油槽的底部设置有排油孔,所述排油孔的底部连接第一出油管,所述第一出油管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阀的入口,所述第三阀的出口分别通过管路连接第四阀的出口、第二油泵的入口。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放电加工机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放电加工机的放电油液压回路。
背景技术
放电加工机使用加工油作为冷却液和排除加工中的黑渣;加工中为了有效冷却和排渣,加工位置必须整个泡在放电油里面,因此必须控制适当液位高度,通常使用一个简单的溢油口;但是溢油口的设置只能控制液位,由于放电渣比较重,其会沉降于油槽底部,不能通过溢油口排出,导致持续加工时间越久,加工油槽的黑渣越多越脏,加工效果也越来越差。而如果使用底部控制液位高度,可以有效的排渣,但是液位却又难以控制,如果控制不当反而液位过低,导致无法冷却,从而发生火灾的危险。为此,现有技术是在放电加工机运行一段后,需停机将通过放油口将油槽内的油、黑渣全部排废,其停机过程影响生产进度,且油和黑渣全部排废,使得加工油的利用率低,增加了生产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型放电加工机的放电油液压回路,其在不停机情况下将油槽内的黑渣排出,时刻确保油槽内工业油的安全液位,提高工业油的利用率,确保生产连续进行,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一种新型放电加工机的放电油液压回路,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包括油槽、油箱,所述油槽的液面最高位置设置有溢油孔,所述溢油孔通过溢油管路连接至所述油箱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的内腔内设置有上部第一液位感应装置、底部第二液位感应装置,所述底部第二液位感应装置用于监测黑渣的高度位置和底部液面的高度,所述上部第一液位感应装置用于检测工业油的液面高度,所述油槽的底部设置有排油孔,所述排油孔的底部连接第一出油管,所述第一出油管的输出端连接有第三阀的入口,所述第三阀的出口分别通过管路连接第四阀的出口、第二油泵的入口,所述第四阀的出口同时连接所述第二油泵的入口,所述油箱设置有第二进油管连接所述第四阀的入口,所述第二油泵的出口连接至少一个第二滤芯的入口,所述第二滤芯的出口分别连接第一阀的入口、第二阀的入口,所述第一阀的出口通过第三进油管向所述油槽供油,所述第二阀的出口通过第一排油管向所述油箱排油,所述油箱还通过管路连接第一油泵的入口,所述第一油泵的出口通过第一进油管向所述油槽供油,所述第一进油管上布置有油冷机,所述第一油泵用于提供冷却的加工油和保持油槽内的油位。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第二阀、第三阀、第四阀均为电磁阀,其确保对于每个阀的精确控制;
所述第二油泵的出口并联连接N个第二滤芯的入口,N个第二滤芯的出口并联后进入滤出管路,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自然数,所述滤出管路分别连接第一阀的入口、第二阀的入口;
每个第二滤芯的入口、出口位置分别设置有对应的连接阀,当需要进行期中一个第二滤芯更换时、关闭对应的位置的连接阀,使得整个回路仍能确保处于工作状态、不需要停机更换;
所述第一油泵的出口后方设置有第一滤芯,确保进入油槽内的油的纯净度;
所述油槽内还布置有温度传感器,当温度传感器反馈温度高于设定或者温度增速大于设定标准时,通过第一油泵开启油冷机向油槽内补充冷油,直至温度传感器监测到油槽内温度处于监控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基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未经群基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75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