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15492.1 | 申请日: | 2020-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517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杨世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Q1/52 | 分类号: | H01Q1/52;H01Q1/50;H01Q23/00;H01Q21/28 |
代理公司: | 深圳鼎合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81 | 代理人: | 薛祥辉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装置 通信 终端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天线装置包括在空间位置上相邻设置、且具有耦合关系的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具有工作电流最小或工作电流最大的相邻的第一端,天线装置还包括电连接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端的第一连接电路,第一连接电路将第二天线辐射体上的第二工作电流引入第一天线辐射体,以将第一天线辐射体从第二天线辐射体耦合的第二耦合电流抵消;以及将第一天线辐射体上的第一工作电流引入第二天线辐射体,以将第二天线辐射体从第一天线辐射体耦合的第一耦合电流抵消,从而减少甚至消除相邻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之间耦合电流对天线性能造成的干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5G通信终端(例如5G手机)是所有终端厂商竞争的焦点,而5G通信终端需要5G天线的支持,所以如何设计满足5G通信要求的天线就尤为重要。5G通信终端需要在终端内部布置10几个天线,而5G通信终端主要依靠的是MIMO(Multi Input Multi Output,多输入多输出)天线技术,所以如何在终端内的狭小域内设计MIMO天线变得相当重要。
在终端内部狭小空间内设置多个天线时,难以避免存在空间位置上设置相邻的天线,对于难以避免需要在空间位置上相邻设置天线时,为了尽可能避免相邻天线之间的耦合电流对天线性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目前相邻两天天线的设置方式请参见图1所示,为了增加天线A和天线B之间的隔离强度,其一是尽可能的将天线A和天线B之间的间距设置的尽可能大,以减小二者之间的耦合度,但这难以满足在终端内部的狭小空间设置多个天线的需求;其二则是设置天线A和天线B工作在不同的频段,例如天线A工作在中高频段,天线B工作在低频频段,以尽可能减少二者之间的耦合对天线性能的影响,但MIMO天线需要多个天线工作在相同的频段,因此这种做法并不能满足MIMO天线的设计需求。
针对上述问题因为一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当前技术中基本没有能将空间位置上相邻的天线设计成MIMO天线。而对于主要依靠的是MIMO天线技术5G的通信终端,必须设计多个工作在相同频段的天线。因此如降低空间位置上相邻天线之间的耦合电流对天线性能造成的干扰,提升相邻天线之间的隔离度是目前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天线装置及通信终端,解决如降低空间位置上相邻天线之间的耦合电流对天线性能造成的干扰,提升相邻天线之间的隔离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天线装置,所述天线装置包括在空间位置上相邻、且具有耦合关系的第一天线辐射体和第二天线辐射体;
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端为在空间上相邻的两端,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为在空间远离的两端;
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馈点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馈点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端,或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
或,
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一馈点设置于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二馈点设置于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二馈点为耦合馈电式馈点,所述第一馈点为直连式馈点;
所述天线装置还包括电连接所述第一天线辐射体和所述第二天线辐射体的所述第一端的第一连接电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信终端,包括如上所述的天线装置。
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549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投影光机
- 下一篇:一种新型半干法脱硫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