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提供热水的空调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14801.3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667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子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子亮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2/00;F24F13/30;F24F13/22;F24F11/8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7350 河北省邯郸市***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供 热水 空调 系统 | ||
本发明可提供热水的空调系统,是一种将压缩机、冷凝器组件安装在制热胆体内的制热内胆内,利用制热内胆中的水,对压缩机、冷凝器组件进行冷却,等于同时对制热内胆中的水加热,与制冷胆体、中水胆体、制冷制热转换组件和各室内热交换机组,通过管路相互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善的空调系统。被加热的水可用作生活热水,这样打开空调就会对制热内胆进行加热,一份电两份工,真正实现了节能,还解决了空调外机将热量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加重温室效应,本发明可提供热水的空调系统主体都设计安装在室内,杜绝了安装空调需要到室外安装,所产生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本发明可提供热水的空调系统,很好的解决了上诉缺陷,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是一种重新利用空调冷凝器以及压缩机热量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空调和热水器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产品。但是这两样家电的耗电量和安装,跟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
空调和热水器在一个家庭中的用电量可以说是第一的啦,普遍占到家庭总电量的70%左右。本发明可提供热水的空调系统,打开空调就会对制热内胆(热水器)进行加热,一份电两份工,真正实现了节能。
现在的楼房越来越高,像在20层30层这样的高空作业,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啦,这样的安装不但会对安装人员的生命带来危险,还会让消费者付出高昂的高空作业费。由于本发明可提供热水的空调系统主体都设计安装在室内,杜绝了高空作业的危险。
空调外机的热量不在直接排放到室外,从而对温室效应,也做出一定贡献。本发明可提供热水的空调系统,完美解决以上问题,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发明内容
所述发明可提供热水的空调系统其特征是:将压缩机(7)、冷凝器(9)(10)(11)组件集中安装在制热胆体(1)内的制热内胆(4)内,利用制热内胆(4)中的水,对压缩机(7)、冷凝器(9)(10)(11)组件进行冷却降温,等于同时对制热内胆(4)中的水加热。与制冷胆体(2)、中水胆体(3)、制冷制热转换组件和各室内热交换机组,通过管路相互连接共同组成一个完善的空调系统。
本发明可提供热水的空调系统在对房间制冷时,首先是通过将压缩机(7)及冷凝器(9)(10)(11)组件工作中产生的热量全部导入到制热内胆(4)内,依靠内胆中的水对其进行散热冷却,也相当于将水加热,冷凝器冷却过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经压缩机(7)压缩成高温高压的制冷剂,通过高压口(8)排出进入主冷凝器盘管(9),这一段冷凝器的温度较高,水对主冷凝器盘管(9)冷却吸热后的温度也较高,用于生活热水,一份电两份工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第二,经过第一段冷却后的制冷剂,尚有一定温度,再经过双层盘管翅片(10),双层盘管翅片(10)一层是冷凝器盘管另一层是从各室内热交换机组回收的冷凝水,通过两层盘管的接触降温,进行进一步冷却。
第三,但是根据自然环境的变化,每年总会有一段时间天气过热,这时靠前两段对冷凝器盘管冷却散热,就有些不足啦。这时在制热胆体(4)上设计了一个通风口(11),通风口(11)直通室外,当通风口(11)上的温度达到50℃时,启动通风口(11)中的风扇,对冷凝器再次进行冷却,温度下降到30℃时,关闭风扇。
本发明可提供热水的空调系统,将压缩机(7)冷凝器(9)(10)(11)组件的工作温度都吸收到制热内胆(4)内,减少了热量对大气的排放,为缓解温室效应,也做出一定贡献。
被冷却后的制冷剂,经制热内胆(4)外高压输出口(12)送出进入干燥过滤器(13)过滤,节流装置(14)节流成低温低压制冷剂,经制冷剂输出口(15)连接的制冷剂入口(33)送入制冷内胆(5)中的蒸发器盘管(32)。对制冷内胆(5)中的水进行降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子亮,未经张子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48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