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疏水疏油抗静电PVC复合薄膜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214545.8 | 申请日: | 2019-06-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92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紫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J7/06 | 分类号: | C08J7/06;C08J5/18;C08L27/06;C08L27/18;C08L25/06;C08L79/04;C08L71/02;C08K3/04;C09D1/00;C09D5/16;B41M1/12 |
| 代理公司: | 苏州苏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77 | 代理人: | 方昊佳 |
| 地址: | 234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疏水 抗静电 pvc 复合 薄膜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抗污抗静电PVC复合薄膜:以抗静电PVC复合薄膜为基底,将抗污自洁剂丝网印刷在其表面;所述抗静电PVC复合薄膜,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组分:聚氯乙烯4565%、聚四氟乙烯10‑14%、丙烯酸单体12‑18%、羟基化石墨烯6‑10%、氨基化石墨烯4‑6%、催化剂0.1‑0.5%、超支化聚苯乙烯1.8‑4%、聚吡咯1‑2%、分散剂0.1‑0.5%;所述抗污自洁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组分:纳米TiO2溶胶30‑55%、纳米银粉5‑10%、荷叶疏水剂10‑15%、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10‑15%、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2030%。本发明利用具有特殊官能团结构的石墨烯与丙烯酸树脂化学交联作用将石墨烯引入丙烯酸类聚合物分子链中,利用介质间相似相容原理使改性石墨烯导电微粒与PVC树脂稳定相容,进而使PVC复合薄膜具有永久性抗静电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PVC薄膜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疏水疏油抗静电PVC复合薄膜。
背景技术
PVC薄膜,全名为Polyvinylchlorid薄膜,是由聚氯乙烯树脂与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等功能性改性剂经过压延工艺或吹塑工艺成膜,厚度为0.08~0.2mm。PVC薄膜透明度、光泽度优良,其强度优于PE膜,气体阻隔性(如阻CO 2 气体)和耐油性较大,是当今世界应用广泛的一种合成材料,其全球使用量在各种合成材料中高居第二。
PVC薄膜电绝缘性高,表面电阻率为10 12 -10 16 Ω·cm,体积电阻率为10 14 -10 16 Ω·cm,因此,PVC薄膜在加工、生产过程中易造成静电荷积累的问题,不仅影响正常使用,还因静电作用吸附环境中粉尘、灰粒或油脂,影响其表面光洁度。现有技术,主要通过采用物理掺杂的方式将炭黑、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金属微粒等导电填料填充在聚氯乙烯树脂中制造抗静电PVC薄膜,无机填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之间相容性较差,易出现界面分层现象或无机粒子沉积析出现象,影响PVC薄膜抗静电性,随着时间的增长,复合体系的稳定性越差,抗静电性不断衰减。如申请号为CN201610990417.6的专利,公开一种聚氯乙烯抗静电薄膜的制备方法,通过直接将抗静电助剂物理添加到聚氯乙烯树脂中的方式改善抗静电性能;如申请号为CN201710866133.0的专利,公开一种抗静电硬质聚氯乙烯材料的制备方法,以膨胀石墨和一维碳纤维作为导电填料,与PVC物理共混制备抗静电材料。
基于以上所述,本发明利用具有特殊官能团结构的石墨烯与丙烯酸树脂间化学交联共聚反应,将石墨烯引入丙烯酸类聚合物分子链中,利用介质间相似相容原理使石墨烯接枝丙烯酸类聚合物与PVC树脂稳定融合,极大地提高了石墨烯导电微粒与PVC树脂结合力,使PVC复合薄膜具有永久性抗静电能力;同时,本发明还利用抗污自洁剂极大提高薄膜表面光洁度。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疏水疏油抗污抗静电PVC复合薄膜。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抗污抗静电PVC复合薄膜:以抗静电PVC复合薄膜为基底,将抗污自洁剂丝网印刷在其表面;
所述抗静电PVC复合薄膜,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组分:聚氯乙烯45-65%、聚四氟乙烯10-14%、丙烯酸单体12-18%、羟基化石墨烯6-10%、氨基化石墨烯4-6%、催化剂0.1-0.5%、超支化聚苯乙烯1.8-4%、聚吡咯1-2%、分散剂0.1-0.5%;所述抗污自洁剂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组分:纳米TiO 2 溶胶30-55%、纳米银粉5-10%、荷叶疏水剂10-15%、全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10-15%、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20-30%。
优选的是,所述超支化聚苯乙烯是具有拓扑结构和共轭结构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
优选的是,所述催化剂为氯化亚砜。
优选的是,所述分散剂包括脂肪酸聚氧乙烯醚酯、季戊四醇硬脂酸酯、聚乙烯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紫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紫金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45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