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加气混凝土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14343.3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56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田野;刘玉亭;代义磊;陈传明;马春平;陈刚;胡成朔;刘文博;杨思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高迪循环经济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14 | 分类号: | C04B28/14;C04B111/40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杨润 |
地址: | 237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资源 利用 混凝土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加气混凝土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干物料硅尾泥、铁尾矿砂、污泥、废浆、钛白粉按一定比例依次加入分散缸后高速分散,接着依次加入水泥、石灰、脱硫石膏,再加入铝粉膏快速搅拌均匀,浇筑;(2)浇筑完毕进行发气静停养护;(3)脱模,高温蒸汽养护。本发明的加气混凝土以硅尾泥和铁尾矿砂为主要硅质材料,污泥和废浆为次要硅质材料、以石灰和水泥为钙质材料、以铝粉膏为发气剂,脱硫石膏作为凝结过程的调节剂;与现有技术相比,以工业副产物硅尾泥、铁尾矿砂、脱硫石膏等作为主要材料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同时,也拓展了工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途径,增强了材料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新型建筑材料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加气混凝土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建筑是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的重要领域。较大比例的高耗能建筑会造成过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随着关于“低碳”、“四节一环保”等节能导向,大力推进墙板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已成为必然趋势。建筑行业在禁止使用黏土砖的实施过程中,涌现了大量的非粘土制品墙体材料,蒸压加气混凝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的适应建筑节能新型环保墙体材料之一,用它砌筑墙体能减轻建筑物自重,降低综合造价。
传统的砂加气混凝土是以河砂或山砂等砂材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的水泥、石灰、石膏、铝粉等材料,经高温水化合成反应制成一种轻质多孔的混凝土,其砂材用量可占60-70%左右,如中国发明专利CN102731049A、CN108585938A等。这些技术均大量使用了不可再生天然砂作为主要硅质原料,致使在加气混凝土建设和推广的同时,也带来了因天然砂石资源开采而造成的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同时,多数地区已经出现砂资源因河道禁止或限制开采而逐渐出现供给不足的现象。
另一方面,国内多数企业一时之间很难找到砂材的良好替代品,即使有若干选择,但由于蒸压加气混凝土行业的特殊性,普通企业难以承受在生产线上直接实验新的工艺配方可能引发生产失败所造成的损失和代价,国内企业目前对于实验室摸索蒸压加气混凝土工艺技术配方的实验室制备方法基本仍呈空白状态。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蒸压加气混凝土因天然砂资源的使用造成环境、能源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加气混凝土制备方法,该加气混凝土以硅尾泥和铁尾矿砂为主要硅质材料,污泥和废浆为次要硅质材料、以石灰和水泥为钙质材料、以铝粉膏为发气剂,脱硫石膏作为凝结过程的调节剂。与现有技术相比,以工业副产物硅尾泥、铁尾矿砂、脱硫石膏等作为主要材料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的同时,也拓展了工业副产物的综合利用途径,增强了材料的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此外,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基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加气混凝土制备方法,可用于作为企业实验室开发新型蒸压加气混凝土产品的重要依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固废资源化利用的加气混凝土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首先用恒温水浴锅将水加热至水温达到40-60℃备用,将干物料硅尾泥、铁尾矿砂、污泥、废浆、钛白粉按一定比例依次加入分散缸后高速分散2-5min;然后加入40-60℃热水继续搅拌2-5min,接着依次加入水泥、石灰、脱硫石膏搅拌1-3min,再加入铝粉膏快速搅拌均匀,搅拌时间20-40s,最后把搅拌好的料浆快速浇入塑料模具中(模具尺寸为3*(150mm×150mm×150mm)),浇筑模具2/3~3/4的高度;在浇筑前对模具进行30℃~40℃预热10-30min;
(2)模具浇筑完毕,立即放入恒温恒湿箱在40-50℃、50%湿度条件下进行发气静停养护2~3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高迪循环经济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高迪循环经济产业园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43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玻璃纤维抗静电组合物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焊接件应力变化测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