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制装配式梯形交错箱涵结构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13861.3 | 申请日: | 2020-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050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斐然;郭晓光;马松江;李攀;晏会征;刘同星;雷刚;王鹏;余文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李斐然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异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14 | 代理人: | 王霞;刘一晓 |
地址: | 450046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 装配式 梯形 交错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制装配式梯形交错箱涵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①预制能够交错分布并依次相连构成箱涵本体的正梯形节段和倒梯形节段②在施工现场开挖地基,进行平整和现场放样,吊装正梯形节段将其放置在箱涵本体设计位置的两端和中间并固定,吊装倒梯形节段将其放置在正梯形节段之间③向倒梯形节段的顶部施压,将倒梯形节段和正梯形节段的接缝挤压紧密,使倒梯形节段的前侧壁、后侧壁、上底、下底与正梯形节段的前侧壁、后侧壁、上底、下底分别对齐,保持箱涵本体整体平顺④对接缝进行密封处理,回填挖土,完成施工。本发明施工便捷,箱涵节段之间能够实现受力相互传递,使各节段共同受力,提高了预制涵洞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涵洞建设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预制装配式梯形交错箱涵结构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涵洞是修建在路面以下的排水设施,早期采用现场开挖、浇筑的方式,施工周期较长,且不能保证施工质。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目前多采用预制箱涵技术。箱涵预制时可以实现标准化的工厂预制生产,不受自然环境影响,充分保证预制件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建设成本;同时,现场无需设置较大的材料堆场,对城市环境及交通影响较小。然而,为了方便相邻箱涵节段进行纵向连接,在预制箱涵节段时,往往需要设置多个剪力键,这些剪力键在后期装配时吻合困难,给施工带来了许多不便;其次,对于建设在基础地质较差或者上部需承受较大载荷的涵洞,还需要箱涵节段就位后张拉预应力,以提高其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再次,如果因地基不均导致某些箱涵节段发生沉降,相邻节段之间会发生错位,导致连接缝的密封失效,影响涵洞安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方便、易于装配、密封性和整体结构稳定性较好的预制装配式梯形交错箱涵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可采取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述的预制装配式梯形交错箱涵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预制能够交错分布并依次相连构成箱涵本体的正梯形节段和倒梯形节段;
所述正梯形节段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位置对应、大小相等,正梯形节段的上底面积则小于下底面积;
所述倒梯形节段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位置对应、大小相等,倒梯形节段的上底面积则大于下底面积;
第二步,在施工现场开挖地基,进行平整处理和现场放样,吊装正梯形节段将其放置在箱涵本体设计位置的两端和中间并固定,然后,吊装倒梯形节段将其放置在正梯形节段之间;
第三步,向倒梯形节段的顶部施压,将倒梯形节段和正梯形节段的接缝挤压紧密,使倒梯形节段的前侧壁、后侧壁、上底、下底与正梯形节段的前侧壁、后侧壁、上底、下底分别对齐,保持箱涵本体整体平顺;
第四步,对接缝进行密封处理,回填挖土,完成施工。
位于所述箱涵本体两端的所述正梯形节段前、后侧壁为直角梯形,位于箱涵本体中间的正梯形节段前、后侧壁为等腰梯形。
所述倒梯形节段的前、后侧壁为等腰梯形。
所述倒梯形节段的下底两侧设置有向外延伸的齿块,所述正梯形节段的下底上开设有与所述齿块相配合的槽口。
所述正梯形节段和倒梯形节段的接触面上设置有密封胶条。
本发明提供的预制装配式梯形交错箱涵结构的施工方法,可以方便地预制各箱涵节段,并在施工现场通过将预制的正梯形节段和倒梯形节段交错放置,使箱涵节段的接缝在上部载荷和箱涵节段自重作用下自动挤压紧密,从而省去张拉预应力等施工步骤,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箱涵节段之间能够实现受力相互传递,使各节段共同受力,提高了预制涵洞结构的整体性;因此,若某些箱涵节段发生沉降,相邻节段也会产生同样的位移趋势,避免接缝密封结构遭到破坏,提高了涵洞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李斐然,未经河南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李斐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138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